我比较偏爱的一个网站,是“Stylites Beijing”,造型狂人Nels Frye在网站上贴出了北京城里时尚达人的街拍,配合对设计师、小店老板和类似潮流人士的访谈。浏览这些照片,你可以很便捷地一窥北京当地人的时尚选择—虽然有时候在私底下,你恐怕未见得赞成他们的穿着。此外,你亦能够探得当下的流行趋势。
中国的这类博客特别有趣,是因为这里迸发的时尚搭配往往会超出你的预期。中国的时尚之所以这么令人惊异,是因为这里甚少有对时尚的条条框框限制。假如你是在巴黎或者纽约长大的,那么,你必然要背负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因为你会清楚地了解到,男人女人们应当如何优雅地装扮自己。而中国虽然拥有着悠久历史,但确实是在一夜之间接触到了现代时尚,因此,这里对时尚,反倒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约束。也正是缘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有时某些所谓的时尚装扮事实上是非常“雷人”的。可一旦搭配得好,就真的可以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世界其他地方的时尚配搭,都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时尚博客里看这些照片,最令人震惊的还在于很多北京时尚达人在其搭配中所制造的冲突与刺激,他们从这里捡拾点灵感,又从那里拼凑些想法,似乎希望一次性表达所有观点。结果,便是红色紧身裤配淡紫色开衫,粉色打底裤配艳黄色皮夹克,再挽只白色手提包。这种集锦式搭配法,效果往往是不成功便成仁,好的时候真正让人惊艳,糟糕的时候—好吧,至少看起来挺有意思。
归根结底,中国的时尚博客最重要之处,在于提醒我们在这个国度,时尚是以何种惊人的速度变迁的。我本人是在2005年来到中国,相对较晚,所以,我从来没亲眼见到过朋友们对我提及的80年代的那种单调服装,更别提那个人人都穿中山装,所有女性都留同一种发型的时代。可住在中国仅仅五年,我同样能够感觉到,在这里的情况发展有多迅速。
刚来中国时,我先住在上海,当时大家谈起时尚时,好像只会聊到那些大商场里的名牌货。上海女孩们喜欢打扮,热爱名牌LOGO和高跟鞋,喜欢南京路周围的那些时髦小店。
在那会儿,北京的时尚气息远远落伍,商店里卖的还是有点过分俗艳的旗袍和松身夹克。不过,当我开始渐渐了解这座城市时,我认识了城中的一些时尚领军人士。我发现北京拥有着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和音乐院校,因此,相较一板一眼的整齐装束,北京人更偏爱的是文艺和摇滚范儿。不过在这里,也不难看到手挽Birkin包、脚踏Louboutin高跟鞋的优雅女士。
在我居住在中国的这些年,我也发现,中国对时尚产业并不乏热情,这不仅仅是因为有1亿人正在迈入中产阶层,也是因为财富的急速扩张。中国的百万富翁人数增长是全球最迅速的,去年百万富翁人口增长了31%,达47.7万人,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排名第四的国家。亿万富翁的人数同样是在迅速增长中。
因此,大量品牌正蜂拥而至,想要挤进中国华丽的购物商城。那些辨识度最高的品牌,比如香奈儿和阿玛尼,仍然最受中国最高端客户的宠爱—在上海的LV专卖店里,往往一到周末,客人就会在店门口大排长龙,耐心地等待自己轮候进店,每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总会深感震撼。而在这些大牌之外,现在也有不少相对较小的品牌,通过连卡佛和I.T.这类高端代理店铺售卖,也开始取得成功。连卡佛于2007年在北京开设了首家店面,向中国人带来了一些更为小众的设计师品牌,比如Dries Van Noten、Hussein Chalayan和Philip Lim,现在这家店总共销售超过600个高端时尚品牌。
中国女性对服装尺度的接受程度,这些年来变化也相当惊人。相比五年前的保守氛围,现如今,已经很容易在街头看到穿迷你裙或者紧身裙的女孩了。“在过去,女性都不愿意穿着那种暴露身材曲线的裙子,但现在,大家觉得这样穿很性感,亦可表达自己的个性。”中国女子大学女性学系教授罗慧兰在近日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这样表示。
外国的时尚潮流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冲击,不过在近年来,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元素也开始出现在西方的设计中。西方设计师开始普遍想要在设计中重新阐释中国文化元素,拉近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过在这其中,没有谁比香奈儿的设计总监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走得更远,引来更多争议。最近他的一整个系列,都缘自于他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009年,拉格菲尔德在上海做了这个香奈儿秋冬系列预展,对之命名为“巴黎─上海:高级手工坊系列”。在这场秀里,人们可以惊异地看到模特头戴斗笠,设计师本人说,这场秀主要是关乎他本人对中国的理解。拉格菲尔德说:“这主要说的是中国的理念,而非现实。灵感源自中国,精神气质源自中国,但跟中国的现实无关。它不像京剧或别的东西那样写实。”
[NextPage]这场秀其中有不少有可能会冒犯观众的元素,比如播放了一部短电影,其中白人模特涂上黄色油彩,扮演中国角色。这些细节,难免会让观者分心,而忽略了时装秀煞费苦心的安排,比如在灯红酒绿的浦东,主办方特意放置了一条小驳船。电影中可可·香奈儿梦想着去中国旅行的镜头更加奇异—如同时光旅行般,从帝政时代一下跳跃到20世纪—并且声称香奈儿受中山装启发,设计了一整个系列。电影中甚至说,香奈儿著名的绗缝肩包事实上是受中国人的绗缝技艺灵感启发而创作的。
近年来最有意思的新发展,则是中国的年轻人开始步入设计师行列。2008年,伦敦V&A博物馆“China Design Now”(创意中国)展,张达、马可、陆坤和王一扬入选,这场展览取得了巨大反响,让世人看到了新一代的中国设计,也令这几位设计师迅速受到了媒体关注。
这些设计师有一点让人很惊异:他们都受到了毛泽东时代的深刻影响。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是ZucZug(素然)品牌设计师王一扬,而他的设计理念,就缘自于农民的棉大衣和黑胶鞋。不过经由他的手,衣物采用了更为优质的织物,而在剪裁上对细节的关注也更到位,因此作品传递出了更为现代的气息。“我希望在我的设计里,将那些平凡的东西变得不平凡,”在最近一次采访里,王一扬这样说。
马可的设计工作室则在珠海,她以采用可持续织物、手工缝制衣物、创造出简约而有机的衣物而著称。她的第一个品牌是“例外”,在做这个品牌时,她带来的是极简主义的服饰,有时候这些衣服甚至会让人联想起农妇的衣着。她的新品牌是创立于2006年的“无用”,这个品牌的作品虽然仍然采用同样天然环保的衣料,但在设计上更加繁复。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目前中国的新兴设计师往往偏爱简约的线条和款式,而在北京和上海的街头,以及在诸如Stylites这类时尚博客中,我们则发现年轻人更爱玩搭配和色彩实验,更喜欢挑战一切不成文的规则。如果有一天,设计师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街头潮人们的狂想,将其演变为优雅而非粗俗的设计,那么,中国的当代时装设计,也许就真正进入了成年期。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