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化“事”改“产”

2010-01-08 11:21:39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

   

作者:邢理建

  新年伊始,中国“第十一产业”成为业界热议,向“第十一产业”注资抢“跑道”,成为诸多风投机构新年业务的战略首选。

  常识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产业排序远不止“十一”,“第十一产业”系具有中国特色并充盈希望和憧憬的专有新词,出典缘自以下三大变化: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先后发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引发舆论对下一个产业振兴规划花落谁家的猜测。2009年下半年谜底被揭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瓜熟蒂落。此前1—5月,中国经济尚在“V”字底部挣扎,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以17%的同比增幅令一向自负的市场观察家大跌眼镜。

  2009年文化产业所迸发的文化力量由过去的“润物细无声”变得“一览众山小”。并非突然爆发,而是自2003年起程的看似断断续续的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释放,并就此登上一个发展新台阶。

  文化在中国向来被政府定义为“事业”,它被视作产业也就十来年时光。尽管如此,人们仍习惯把文化产业视为传统产业而非新兴产业。当文化被冠以“第十一产业”的新称谓时,它决非新瓶装旧酒,而是赋于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新闻出版市场化进程明显提速;广播影视之市场感觉开始凸显;民企从事印刷、发行、出版首次有了“意见”(今年元旦起实施,属部委行政规章);产业内41家多元资本构成的上市公司逐鹿资本市场累计募资超过2000亿元……

  经冬雪未消,近水花先发——时至今日,去年文化产业总盘子尚待统计数据发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去年前5个月文化产业17%的增幅只是全年文化丰收的序曲,就如夏粮产出永远不及秋粮产出那样,文化产业的“秋收”更值得期待。

  按国际通行的统计惯例,当某一产业的年度产值占一国年度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时,该产业就被列为支柱产业。眼下,国内文化产业是否已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有待统计数据确认,但仅以上海为例去年前11个月,文化产业奉献产值超过颇令人意外的2000亿元,则已当之无愧首度跃升为本市的支柱产业(6.8%),离全球平均7%的占比只差“一口气”……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有言:国家若缺乏硬实力经不起别人打击,国家若缺乏软实力很可能“不打自败”。前推5年,此说还很难在国人心中引发共鸣,甚至有人会觉得此乃危言耸听。可此说放到今天,已很少有人提出异议。以全球化为视野,一个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的中国,同时面临不断被妖魔化、曲解、误解的尴尬处境,若不解(释)放中华文化的潜在生产力和创造(新)力,不打破西方文化话语权垄断,要走向民族复兴就很难做到从容不迫。

  放在10年前,部分学者拘泥于政府对文化内容有形无形的“管束”,不相信文化在中国能当成产业来做。放在7年前(文化体制改革启程),文化虽被政府“解放”为产业,但包括文化界人士在内,很少有人相信文化产业能在中国成气候。事实胜于雄辩,这几年文化产业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和发展中探索,人们一觉醒来蓦然发现,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和“自由市场空间”之外,面对一个相对“不自由”的生产制作、创作创意环境——东方文化价值体系和“有限自由市场空间”之内,同样有一方培育“中色”文化产业的土壤。这方土壤是否够上“沃土”的称谓,结出既赏心悦目又不失思想内涵的文化硕果可留待日后评议,但致力于中国“第十一”的成长并从中淘金,中外多元资本趋之若鹜之行为取向,或许会提前给出答案。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