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由问题而产生
习近平近日承认,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缊含了很多的信息。
就笔者所关注,这似乎是最高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改革的被动性特征,也因此否定了此前“是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的观点。事实上,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任何改革实例看得出来,所有的改革都是在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之后,出于防止更大危机之故,而不得不提出改革动议。后清洋务运动如此,改革开放同样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被动改革也算得上是主动应合了历史潮流之举,并因此会带来一定阶段的繁荣周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就是对此类改革的最佳诠释。
人治社会中,虽然社会财富是民众创造,但支配权通过制度构架却落在执政者手中,于是民众成为弱势。而改革被倒逼发生,实在是因为民众活得过于“苦逼”,生存无着时才“触底反弹”,逼迫执政者让渡部分利益和权利。改革的本义,实际上就是执政者在革自己的“命”,只不过这个“命”不是人头,不是自杀,而是对财富与尊严进行再分配的自救过程。尽管如此,也必须承认,但凡一切能够顺应时势的改革者,亦当足以令人牢记其历史功勋。
一般认为,理性有序的改革会产生良性的结果,这类改革被称为“改良”。对执政者而言,改良必竟是“从自己身上剜肉”的痛苦考验。要将吃到嘴里的再吐出来,总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所以极易出现情绪反弹和抵触改革的行为。同时,因为改良无法对既有的社会结构产生颠覆性的更新和升级,所以非常容易在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之后,没能使全民共享却流入少数人之手,于是形成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集团,并进一步强化为新的改革阻力。如此以来,改革即止步不前或扭曲变形,此后多数以改革之名推出的决策,往往沦为“伪改革”。这种悖离了改革本义的实质性倒退,将会重新激活和激化原已消失或淡化了的社会矛盾,使社会进入新一轮危机周期。如果该轮危机不能像前一轮危机那样被成功应对,则一切改革成果将付诸东流,改革,也将从此滑向革命的深渊。
有人经常将革命的责任归于改革本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正是因为改革的不彻底性,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民众的需求,才致使改革最终走向死亡。怕就怕在,当危机横垣于面前时,却不承认危机的事实,甚至将危机美化成希望。这种撞上南墙不回头的现象,有时是对局势的错判,但有时,则出于最高领导者抱缺守残宁死不改的顽固不化。正如被高度关注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所言,就算是主动迎合历史潮流的改革,也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引发意想不到的社会变局,更不要说伪改革,引发革命的概率毫无疑问将大大提升。而且,此类革命的暴力成分会更多,社会变革代价会更大,过程会更曲折更漫长,结果当然也非常遥远并难以尽如人意。所以,不断地、及时地深化改革,才是避免革命的唯一途径。
改革必备的三个要素
因为人治社会中的社会改良是人为主导,所以改与不改,如何改,仍将取决于最高领导人的意志和决心,而这又与其个人素质、魄力和权威息息相关,用通俗语言表达,就是良知、勇气和能力。
关于良知。有言道:穷思变,富守成。相较天下苍生,高层精英相较平民无论如何也算得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特别是既有的贴身利益,要让他们为改革漫长的成果反应周期去超前付出,从心理上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似乎,改与不改都无足轻重。此时,唯有幸出现一位圣王明君人物,那么他除了出于对“家天下”的忧虑,可能也有对黎民苍生的怜悯之意,而因此适时祭出改良的大旗,带领社会去应对和改变不利的时局。这其中,民众虽然仅仅是搭了一趟“顺风车”,但也算三生有幸了。
关于勇气。改良是精英们“剜肉”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断腕的过程。“经常听利益群体说改革要敢于壮士断腕,可事实告诉人们,他们自己是壮士,刀枪剑戟全有,可断的多数是体制外百姓的腕。”轮到该他们自我断腕时,更多时候是没有勇气不足。不过事实告诉人们,勇气虽然无法保证成功,但如果像后主刘惮那样只有懦弱而少勇气,却一定不可能成功,所以,改革的勇气必不可少。
关于能力。良知和勇气俱备,还得有能力。能力,在此表达是的实施和落实,既需要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力,也需要机遇。中国从古自今怀有美好理想的君王不在少数,刘备有良知有道德,张飞有勇气有魄力,但没有诸葛亮,一切皆无从谈起;明崇祯帝生不逢时,无法左右时局,甚至还自身难保,只落得供后人凭吊的可悲下场。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邓小平及其同伴们良知未泯,也不失一代改革家的勇气,更兼具纵横捭阖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力,才有改革大业的成功。值此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面临改革红利终结和后继动力不足的今天,既然体制性难题一时无解,精英们仍需要超越自我,以大勇气、大魄力和大良知重兴改革,归避危局。
(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