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2013 年7月19日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将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改为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这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迈入利率市场化时代,更有外媒称本次利率改革是中国多年来最激进的改革措施。
中国的利率政策一直是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设置上限,没有下限,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110%;反之,对贷款利率设置下限,没有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是央行贷款基准利率的70%。可见,放开贷款利率对贷款的影响只能是金融机构启用低于基准利率70%的贷款。
银行系统存款利率设置上限,贷款利率设置下限,其目的是确保银行的利润空间。如果放开存款利率,各银行为了揽储,必然会通过市场竞争抬高存款利率,使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变小,银行的利润空间也就受到了挤压。如果放开贷款利率,为了吸引借贷客户,银行之间也会通过市场竞争逐步降低贷款利率,同样会使银行的利差缩小,利润空间也会变得狭窄。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也指出,中国几家最大的国有银行权力太大,赚取了太多利润,应该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正因为中国对银行业有政策性保护,导致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市场的“剪刀切”过大,即民间金融市场利率高出银行系统利率数倍。2013年7月20日,《华夏时报》刊登了题为《民间借贷陷入断血危机,政府人士资金离场》的文章,文章称,民间借贷的主要问题是利率高。一般来说,房地产项目从2009年的月息2分一直上升至月息四五分以上,甚至在2011年出现过月息八九分。当然,高利率也伴随着高风险,这才导致民间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大案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局部社会的不稳定。这就是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所说的:“什么时候企图限制利息或完全禁止利息,高利贷就在什么时候恢复。”
从中国近几年的金融市场来看,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在金融机构贷款相当困难,这也让影子银行有了空子可钻。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PSB)发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控报告》,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影子银行规模为4000亿美元。很多金融分析师认为,这一数据低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但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影子银行不在监管之内,无人知道它的融资规模究竟有多大。标准普尔近日发布了《影子银行迅速膨胀可能加快中国货币改革》的报告,报告称,影子银行的这种膨胀已经削弱了央行对国内信贷环境的影响力,中国央行目前的主要政策工具是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活动,这些工具对表外资产以及非银行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很弱。笔者也在2012年12月3日发表的《警惕影子银行的“鬼影”》对影子银行性质、运作及其危害也有专门论述。
可见,我国目前金融领域的主要问题不是货币“卖”不出去,而是货币供不应求。而货币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率管制。央行设置了存款利率上限,由于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对银行来说,货币的“收购价”远远低于货币的“卖出价”。在过去二十几年里,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存款利率在很多年份都是负利率(例如,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在1994年为-13.12%,在2011年为-2.15%),我们的实际利率远远低于世界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由于银行收购货币成本低廉,银行即使用较低利率放贷,也能确保利润空间。
金融机构的腐败大案时有发生,也证明我国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市场的利差过大。一些企业为获得银行系统的“计划内利息”贷款,不惜重金贿赂银行官员,因为如果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利息加行贿成本,也比在民间融资成本便宜得多。
其实,过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一般都高于基准利率,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的放贷中,在基准利率以下的放贷规模仅占贷款总额的11.44%,而且利率也未低于基准利率的90%,离央行规定的70%的“红线”相距遥远。
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几乎没有低于基准利率的90%的前提下,放开贷款基准利率70%的限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不会对银行系统的放贷规模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即便不放开贷款的最低利率限制,贷款的最低利率也高出“红线”很多。但是,这次金融改革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起步,这是金融改革的大方向。
可见,把这次金融改革说成利率市场化言过其实,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只是利率市场化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利率市场化的“重头戏”是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
(编辑:陈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