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压力无所不在。一定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实际上,“压力全球第一”背后恰恰折射出时下公众的三重焦虑。
福利焦虑。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免学费或低学费,看病医疗费用全包,失业可以领救济金,甚至生孩子都有补贴……这样的高福利保障,差不多涵盖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反观我国,民生保障还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居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于上班族来说,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当社会应提供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够完善时,个人身上的担子就显得尤其沉重,
身份焦虑。目前,我国人口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日趋频繁,已有2亿多农民工进入城市,其中1亿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然而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却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地人深感“居之不易”。没有户口,就没法在当地领结婚证;没有户口,就难以申请经适房、廉租房;没有户口,将来孩子上学更是难题……
公平焦虑。一方面,转型期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增长过快,水平过高,拉大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企业高管工资可比农民工高出千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权力世袭、萝卜招聘、权力自肥肆无忌惮,招聘只招干部家属,公立幼儿园只收公务员子女。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生“错”地方,干“错”行业,即使通过自我不断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人们怎能不“压力山大”?
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种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便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即使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仍要拼命地寻找草根,运回洞穴,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研究证明,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沙鼠才努力囤积尽可能多的草根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同样,常让人们深感不安的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明天”和“后天”。纾解全民压力,不能仅仅依靠上班族通过旅游、购物等渠道减压,更应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消弭身份裂隙,创造机会公平,让每个人看到清晰可知的未来,不做焦虑的“沙鼠”。
(实习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