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成了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而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机构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影响因素及社会意义,为中国国民幸福体系的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0月15日西安晚报)
尽管央视的调查引发了诸多的争议,甚至被称为“神回复”,但我对央视这种原生态的海采,以及后期制作播报时还原真实的场景,还是持十分赞赏的态度。采访虽有打岔误解,回答也南辕北辙、惹人发笑,比如“你幸福吗?”“我姓曾”:“您今天收了多少瓶子?”“73岁”,但却因为真实,为节目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诚如专家所言,它更能“顺畅传达出基层群众对幸福感的认识”,相比新闻联播那种“模式化”的声音,应该是一种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幸福调查”的选题,契合了政府工作的目标。
有句耳熟能详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政府又是党领导下的政府,那么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幸福,当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归宿。除此之外,好像真的没有其它可以言说的目标。
幸福既是一个哲学范畴的话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生是什么?就是柴米油盐,就是衣食住行,就是婚丧嫁娶、吃喝拉撒。一句话,但凡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当然形而上的与之配套的非物质方面的追求,比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等,也应当包括在内。
什么是幸福?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回答,所谓“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抛开个性的选择,从共性的层面出发,恐怕一个屋漏偏遇连阴雨的人;一个为孩子无法上学,站在学校栅栏门外徘徊不定忧心如焚的人;一个意外生了重病,却因交不起药费而不得不放弃治疗的人;一个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又在何处,更谈不上饮食营养的人;一个因为贫穷娶不起媳妇的人;一个辛辛苦苦打工,血汗钱却被老板克扣,还得让子女当街打着横幅讨要工钱的人;一个在粉尘环境里常年劳作,最终感染矽肺失去生存能力的人;一个身边有着严重官员腐败的人;一个同样付出劳动,爱着这个国家,退休后却因所谓“双轨”,退休金大大缩水的人;或者一个走上富士康工房楼顶,将要纵身一跃的人,你要问他是否幸福,简直就是残酷!
自然对于坠楼自杀的人,幸福已没有意义,可他们活着的亲人和亿万苍生,幸福与否,却是需要时刻关照的问题。何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大大丰富,人们在惬意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困惑,其中就有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矛盾。事实证明,单纯的GDP的提高,并不能同步增加人们的幸福度,因而上述调查和研讨,以及所贡献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就是很合时宜很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别忘了,我们政府的称谓前面有着“人民”二字。这不是简单的修饰,而是毫无歧义的定语。从这个逻辑关系上看,温总理说的“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永远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实习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