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微博主导的公民围观,很难想象,河北大学车祸案会是什么结果。感谢微博的对这些事件的成功追击,让更多的事件可以更透明。
10月24日,当地司法部门透露,河北大学车祸案肇事者李启铭已被检察机关逮捕。25日,当地公安部门透露,该案已被指定给望都县进行异地审判,并将邀请法学家和河北大学部分师生听审。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透露,绝不会因肇事者之父李刚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至于有消息称李刚“被曝有五套豪宅”,则需纪委等部门经过审查后作出处理。
看得出,地方政府的处置是快速有力的,对河北大学车祸案是高度重视的。而这种重视,显然少不了微博的推动。陈全国透露的有消息称李刚“被曝有五套豪宅”,消息即来自微博。事发之初的围观风暴,更主要来自微博。肇事者李启铭刚巧就在他父亲的辖区犯事,如果没有微博主导的公民围观,凭借肇事方在当地官场的强大动员能力,潜规则会怎样影响事件的走向,的确令人浮想联翩。
微博成功狙击潜规则,这其实不是第一例,稍早前的陕西谢朝平事件、江西宜黄血拆事件,微博的表现更是可歌可泣,对事件最终走向良性解决,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事实在在印证,中国已跨入微博时代。140字就够,甚至不着一字,仅仅转帖就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把发表门槛降到了最低,把最大多数普通人带入了舆论场。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就这样通过微博聚合起来,成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平衡力量。
这支力量不仅是对公权力的平衡,可以纠公权力之偏;更是对人心的平衡,可以救治人心之弊。目睹太多的苦难和悲剧,如果一直无助无力,强烈的挫败感和绝望感就会油然而生,戾气就会渐渐占上风,这于天下苍生决不是什么福音。微博时代不然,微博时代即微动力时代,即普通人可以起作用的时代。让无助者得助,让无力者有力,这既是一种自我救赎,也是一种自我疗伤。如果普通人都能推动公共进程,就不难找回希望,重归理性与和平。这种人心上的安定,才是社会稳定真正的基础。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时代则是公民围观的新纪元,它以根本的力量,即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来改变中国。这正是微博的伟力。
然而,也并非没有遗憾。以眼下的河北大学车祸案而论,即不乏阴影:肇事者到底说过“我爸是李刚”没有?如果说过,到底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受害女生张某是否真的因利益牵连而在镜头前三缄其口?事件的诸多关键细节,至今云遮雾罩,以致流言四起。建立在流言基础上的粗鄙的道德裁判,也就颇有市场。所有这些阴影,无非发端于一个元素,即知情人的缺席。微博主导的围观风暴惊天动地,置身风暴中心的河北大学,反倒是难以理喻地一派沉寂,不知情的外部人摩拳擦掌,最有发言权的内部人,尤其是现场目击人,却大多玩起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这几乎是围观进程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谁记得宜黄血拆事件中,宜黄人说过什么,起过什么作用?谁记得谢朝平事件中,除了那个豁出去的工会主席,别的渭南人说过什么,起过什么作用?同样的追问,也适用于成都唐福珍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等。最有发言权的知情人缺位,这是对真相的伤害,进而是对围观的伤害,因为真相不充分,就很容易误导围观。
这就是说,虽然我们已经做得很不错,但其实可以做到更好。显然是有一道人为的高墙,把知情人跟围观公众隔绝开来,让围观很难接通地气。怎样拔掉一个一个土围子,让最有发言权的知情人统统加入围观,让围观接通地气,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毋宁说,这是围观的最后一公里。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可能比打通前面所有的路都难。但是,没有功亏一篑的道理,我们别无选择。
(实习编辑:李九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