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后现代的“城中村”

2010-03-18 16:09:28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作者:于坚

    这个时代造了一个新词,叫做城中村。官方资料说,这里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公共安全隐患多,已成为困扰城市化进程的“痼疾”。这还比较克制,在媒体上,城中村声名狼藉,藏污纳垢,黑社会、色情温床……好像那些村庄,是天外飞来的妖怪,硬插在城市眼睛中的钉子,必欲除之而后快。已经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舆论使拆迁运动理直气壮,即使过程中时有粗暴残忍,引起人们的同情、愤慨,但对最终拆除城中村是没有异议的。现代化就是要消灭城中村,这已成为GDP发展的一个指标。

  上学时去乡下实习,老师总是指着这些“痼疾”,告诉我们何谓“牧童遥指杏花村”,“柳暗花明又一村”,农民伯伯的家。乡土中国,几千年的经验都是,乡村先在,城市后来。杏花村居民天生不喜欢高楼,否则过去数千年中,以他们的智慧,早就盖了,何须学美国。现在忽然疯了,“违章建筑、私搭乱建”,一定要把自己的杏花村搞到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城市化也许是势在必行,但历史也要尊重。别假装不知道,把城中村说得似乎天生就是垃圾堆。城中村,始作俑者不是农民,而是城市化,这个是非不能混淆。很简单,那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断了土地这命根子,要靠房子活下去。后来者不为先在者考虑,占了人家的土地,没有丝毫良心上的不安,却还造出“城中村”恶名,使拆迁占地运动理直气壮,天理何在?如果确实是为了公共利益要消灭城中村,公共利益是否也包括先来后到?如果在这方面稍微有些内疚,拆迁运动也不会那么惨烈。没有对具体的、个人利益的尊重,一家一户一人之利益的尊重,公共利益就是空洞的,很容易成为巧取豪夺者的幌子。人民不是概念,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唐福珍事件的教训是什么?公共利益,但不包括唐福珍。

  城中村果真是藏污纳垢之地么?五星级宾馆,衣冠楚楚,同样在纳垢藏污。一味夸大城中村的某些现象,已经使这种夸大成为一个谣言。城市不仅仅是一堆建筑物,城市就是生活世界。今天中国新城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传统的生活世界消失了,崭新的荒凉。宽阔明亮的大街、高楼大厦,超级市场,没有为“脏乱差”留下丝毫的余地,洁癖患者的乐园。生活的载体焕然一新,但生活是旧的,在旧世界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身体,一时半载还无法在新世界中醒来,适应。好比忽然被空降到新泽西,生活意识依然是旧意识,旧习惯。存在分裂,存在但没有存在感。陌生、孤独油然而生。搬进了新家,感觉却像是被抛弃了。

  从某条光线阴暗、建筑物挤作一团的小巷进去,世界忽然亲和起来,人气旺了。我发现在大街上已经消失了的传统中国在都市里的村庄继续着。卖花姑娘、串街小贩、缝纫店、补鞋匠、菜市场、小吃摊、杂货铺、棉花铺……全躲在这里,逃难似的,那个洁癖之城消失的一切,都躲在这里,其乐融融。人们甚至在这里唱花灯、听京剧、下象棋,乡村寺庙香烟缭绕,叫卖声此起彼伏,茶馆居然还在烧开水。可以当街散步,站在街中央发呆。春节、元宵、清明、火把节、中元节、八月十五,冬至……过得毫不马虎。有一家卖清汤蹄花的已经卖了40年,因为他是在自己的家里卖,不是租的房。你要说脏乱差,那也是脏乱差,自由、散漫、一团乱麻。但生活就是乱麻,快刀斩乱麻后的世界,历史证明已经是白纸。雅斯贝尔斯把西方那些新小区称为兵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山寨版,已经没那么自在坦荡了,有点鬼鬼祟祟,有点惶惶不安。拆字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一线天上。

  单就建筑说,如果以西方小区的标准来衡量,那么确实只一个字,拆。但如果换个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那么城中村很成功。如果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那么城中村建筑家恰恰是最优秀的建筑家,因为他们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栖居方式,以人为本,是以住在此地而不是彼地的游客、检查团、参观团的安居为本。城中村的建筑标准很简单,现代材料,但遵循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地制宜、怎么盖都行。建筑五花八门,高低不齐,止于经济条件、止于芳邻,实用、好在、好玩。它没有国家建筑普遍的光辉伟大象征,其貌不扬,却满足了人性最基本的需要,住在这里人没有孤独感,整个村庄是一个来者不拒的大家庭。确实很挤,捉襟见肘,光线不好,没有煤气、下水不畅等,这一方面是宅基地盖高楼所致,也由于城中村出现初期,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无政府主义。我估计中国还没有建筑学家研究过城中村的建筑学,我估计《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作者会佩服这些乡村建筑师,他们的建筑正符合那部书里面向往的人性建筑的指标,比如街道宽8米左右最人性。比如人性化街道是你上学的路上总是会遇到与你微笑的鞋匠。虽然看起来有些丑陋。但这丑陋也不是乡村建筑师愿意的,当他们鹦鹉学舌的时候,总是很丑陋。

  相对于中国新兴城市的焕然一新的呆板、同质化、装模作样的经典风度,城中村真是有“后现代”风格,解构的、松弛的、亲和的,城市人气最旺的一角。人气不是商业气。两者都很热闹,人气的热是靠安心、开心、顺心、称心凝聚起来的。

  都说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以为城中村正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建筑家的一种首创,使用了最新潮的现代建筑材料,又将传统中国的栖居理念融合其中。首创,在中国这个有着迷信历史和经验之深厚传统的中国,一般是少有人敢于冒尖的。因此,首创在中国,大抵都是走投无路的结果。

  (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