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达内
比起中美合作面对挑战的大局,互联网防火墙和达赖喇嘛的事本来都算是小事,不过在中国大陆媒体对奥巴马访华言行的报道表现中,仔细观察这两点也颇有趣味。
奥巴马先到上海,要与中国青年对话,最终呈现出的TOWN HALL模式相信是中方和美方折衷妥协后的结果。直播与否,如何直播,消息直到前一天才发布,新华网宣称发布现场文字。事实上,16日当天更进一步,虽然央视确实不予直播,但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提供了现场电视信号,一些网站也予以视频引用,省却了中国网民连接美国白宫网站的焦急等待。
虽然事后多有民间评论指称现场中国学生表现拘谨,一派“培训过”的模样,但至少电视直播信号不错,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处理。上视请来的专家评点时告诉观众,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代为提出的“网民问题”肯定是事先准备好的,我也相信。这叫各自都留了一手,也算是互不干涉的一种吧。
洪博培的中文还是有点结巴,防火墙和TWITTER的问题表述得有点含混,不过奥巴马当然听得懂,用一套客气而委婉的措辞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开放互联网的期望。参见现场翻译原文,即可知,奥巴马以己为例,用的是将心比心、先抑后扬的法子,以图说明信息自由流通“好的远远多于坏的”。
毕竟不是十年二十年前,面对这个减少网络审查的呼吁,中国的宣传官员没有立刻“偏向虎山行”。各家网站引用的直播文字中都原文照录,相关小标题也曾在当日中午短暂停留于几家门户首页。说是“短暂停留”,是因为大约只消一小时不到,此后更多消息铺天盖地,这条问题也真像TWITTER上的短句一样,淹没在海洋之中。
更有意思的还要看传统媒体的表现,因为他们谋定而动,更能透露天机。
面对这段由美方设定的问答,《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三驾马车便不用说了,在事后的报道中,一字未及,列出的只有另外七问。各地党报序列使用的基本也都是新华社通稿,约500字,绝无TWITTER。走市场化路线的市民报纸多采用“综合报道”的模式,绕不绕过洪博培的提问就成了各自编辑团队的考量了。绝大多数都市报、晚报都省去此段,即使导语中说明了奥巴马回答了学生和网民一共八个提问。新京报是以“我从来没用过TWITTER”作为三个小标题之一,摘录了奥巴马的回答,基本符合完整原意;《华商报》、《现代快报》处理方式近似;《信息时报》列出了洪博培的提问,并替大使点明说的就是“中国”;《扬子晚报》所引文字比较周全,但小标题的落点取在“作为总统,有时也希望信息不那么自由流通”上。在我所看到的报纸中,最为另类的还要算上海的《天天新报》,在头版左下方列出的最后一条答问提要中,奥巴马所述被总结为“没用TWITTER”,所引只有以下部分:“我从没用过TWITTER。我也应很诚实地告诉各位,作为美国总统,有时我希望信息不那么自由地流通,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听到别人对我的批评。”
《南方都市报》对TWITTER的关注可能无人可比:以“我支持不要限制互联网”为小标题引用奥氏大段回答,且主要是鼓励信息流动的那部分表述;甚至还于同日在网眼版刊出一篇介绍网友如何在淘宝免费帮忙注册TWITTER的报道。此外,与绝大部分报章放弃自主评论TOWN HALL言行不同,《南方都市报》迎难而上,不仅刊出介绍当场学生“经过培训”的报道,且有专栏作者当即公开批评现场学生提问水准:听众都不提,只好由他们的驻华大使赤膊上阵“代表”网民发问,那就是关于网站屏蔽的问题。
17日胡奥会,央视直播部分场景,包括会见记者一段。奥氏发言中,达赖喇嘛原本也只是一小段,比不得更加宏大重要的共识。不过,这又是一次对宣传口径把握的考验。根据直播呈现,美国总统在支持“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所说的原文是“但美国也支持中国政府可以早日恢复和达赖喇嘛代表的对话,以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但在之后的报道中,这一句话出现了不同的删节版本。
新华社电稿是最多媒体引用的信源,此间,奥巴马的表述被浓缩为一句,即“美国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18日,有一小部分市民报纸引用得更多些,但删去了“早日恢复”的字样,变成“支持中国中央政府和达赖喇嘛的代表进行对话”。《重庆晚报》、《新快报》、《东方早报》是我所见的中国大陆报章中,比较少见的愿意保留“恢复”字眼者。
其实,紧盯着互联网防火墙和达赖喇嘛的问题,不免有点太过计较,毕竟“有分歧是很正常的”。有些删节也未必不能视作纯技术原因。不过,看看中国宣传官员和媒体应对高潮敏感话题的报道技巧,或许也可以窥得一些机妙,毕竟,不同层级的宣传官员、不同媒体的决策者,并不都是一种思维模式,有的有胆有量开放,有的更愿意选择保守稳妥。甚至还说不好,在中国,在一个TWITTER大行其道的年代,哪个更“幼稚”一些。
最后,还有一个终极注解。本期的《南方周末》刊出奥巴马专访,文中所载问答并无出格之处,甚至是低于一贯产品水准,但这则报道未在其网站得到惯常的转载。可惜了《南方周末》的这次光辉机遇。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