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欢
“为我家小孩找朋友。4岁半,男孩,比较内向,希望找年龄相仿的朋友,我家住7号楼,电话是……”最近,类似“征友启事”出现在网络上,不少年轻家长发帖为自己的“独二代”孩子征玩伴。(9月6日《重庆晚报》)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是笔者在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儿歌,那时嘴上唱着《找朋友》,心中并不孤寂,因为身处农村周遭同龄玩伴一大群,即便偶与人闹脾气“不跟你玩了”也无大碍,还有其他不少伙伴在等着去玩。然而,时过境迁,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冰冷都市,繁华的外象掩盖不住现代人内心的寂寞,尤其是那些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们。
遥想当年,鲁迅儿时“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唯独歆羡少年闰土逍遥快乐的生活。现在的很多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没有兄弟姐妹,缺少玩耍的伙伴,甚至父母也鲜有时间相陪。在此语境下,他们要么属于宋丹丹所说的“屋里憋屈型”,宅于家中独自看着“喜羊羊”苦中作乐;要么属于“贾君鹏型”,沉湎于网络世界暂时忘记现实的孤寂。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在“独二代”童年孤寂的问题中,一方面孩子囿于能力难以找到正确的途径来消弭心中的孤独,另一方面由于代沟等因素家长们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了解。父母能给予大量玩具、零食,孩子们在物质世界并不匮乏,可缺少交心朋友,父母亦少给精神慰藉,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却是“负翁”。这种精神上的孤独者怎能不会空虚和寂寞呢?
不久前,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发寂寞时代很多人的共鸣。也有网友说,“贾君鹏”回家吃过后还是可能因孤独的驱使继续寻求缓释的渠道“玩失踪”。如今“贾君鹏妈妈”似乎深谙其中道理,开始在网上发帖为孩子找朋友,这固然是进了一小步。不过,社科院研究员、作家周国平说,爱可以将孤独抚慰。家长们应该明白的是,抓到病灶才能药到病除,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才是医治孩子孤独症的一剂特效药。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