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评估通常是指对艺术品价格的评估,它与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含义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一个发现问题。但我们在讨论时,有时对“艺术品价值评估”和“艺术品价格评估”并不作严格的区分,甚至会笼统地讲“艺术品评估”。艺术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异质性,传统资产的评估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品评估。这使得艺术品价格评估成了一个复杂的命题。艺术品价值的多元化与价值发现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品评估与定价的复杂性与难度。特别是在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价格评估体系并且缺乏相应理论架构的情况下,艺术品金融必须要面对价格评估这一难题。
艺术品评估的目的
根据评估目的的不同,艺术品评估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交易目的而开展的评估,另一种是为非交易目的开展的评估。交易目的评估有画廊、拍卖以及其他交易所需要的评估等;非交易目的评估有税收、保险、金融、典当、家庭财产管理、企业资产配置、司法诉讼等所需要的评估。
根据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先生的研究,艺术品评估可以分为七个不同的领域,即第一市场画廊的定价系统、第二市场拍卖行的定价系统、艺术品作为金融质押品的估价系统、艺术品作为免税捐赠的估价系统、艺术品作为财保险的报价及保险公司的理赔估价系统、艺术品作为家庭财产规划的估价系统、艺术品作为公司资产配置的估价系统。在这七个不同的领域中,对相同艺术品的估价会呈现不同的估价方法和特点,这些不同的估价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
艺术品金融中的评估属于非交易目的评估,无论是艺术品质押融资,还是艺术品信托和基金,其直接目的都不是把艺术品资产变现交易。艺术品金融中的评估活动与画廊和拍卖等交易目的的评估有所区别。画廊代理的作品主要是尚未进入市场的新人新作,画廊对艺术品的评估既要考虑自身的推广力度,也要考虑艺术家及作品本身的因素,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艺术家和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画廊也会形成不同的价格。而拍卖中的评估则完全服务于拍卖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招商的手段。拍卖行做出的通常是一个指导性的估价区间,通过有意低标评估价营销策略来吸引更多的竞买者竞价,从而形成高的成交价格,这就是拍卖行经典式的估价和销售策略。拍卖中的评估结果更多地受到以往交易中的历史价格与现实市场环境的影响。
艺术品金融中的评估活动与其他非交易目的的艺术品评估也是有区别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所有人对待评估结果的心理方面,并因此影响评估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结果。比如,在为了税收目的而开展的评估中,因为评估结果主要作为征税的依据,因此艺术品所有权人希望低评而不是高评。但是在艺术品捐赠评估中,所有权人的心理则正好相反,因为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抵扣税款,高评的结果无疑对捐赠者将是有利的。但是在保险评估中,艺术品拥有者的心理则比较复杂。因为保险中的评估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投保时的评估,一种是保险理赔时的评估。投保评估关系到保险费的多少,因此所有权人的心理更倾向于低评;而保险理赔关系到赔偿额,心理上则更倾向于高评。总之,在非交易目的的评估中,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的客观评估方法和态度。实践中,艺术品金融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质押融资,艺术品拥有者当然希望评一个更高的价格,以便于获得更高的贷款融资,但是作为质押权人,银行方面的心态与出质人的心态可能并不一致。
艺术品评估的现状
准确、真实的艺术品评估工作是金融机构开展艺术品融资业务的必要前提和持续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艺术品价格评估的确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因为与主流经济学所论证的“商品具有同质性”不同,艺术品的重要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异质性,对它的评估也掺杂了一系列的客观和主观因素。艺术品价值的多元化与价值发现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品评估与定价的复杂性与难度。特别是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应有的评估体系及相应的理论架构,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开展艺术金融业务时必须面对并给予充分预计的。金融机构之所以很难开展艺术品金融业务,正是因为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一件艺术品到底值多少钱?价格在多大范围内波动?什么样的人能对艺术品做出专业可靠的评估?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交易秩序混乱一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在艺术品保险、托管、确权、鉴定、评估定价等诸环节中,艺术品评估是个核心难题。
目前,我国艺术品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的艺术品评估标准。评价艺术品的指标是哪些,相应的指标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这些指标对于体现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有多大权重影响?虽然在评估体系中最后的评定还要评估人来鉴定,但这些指标对于艺术品的评估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缺乏权威的艺术品评估机构。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曾成立过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并出台了《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章程》。但是作为文化部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且不说熟悉艺术品每个领域的专家数量极为有限,光是在如此多数量的艺术品交易的基础上要求每个研究专家去过目检查,就需要相当的时间。目前该委员会已经停止工作。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本应是艺术品市场中的重要的力量,但是它们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第三,缺乏艺术品评估的专业人才。与评估产品价值一样,在西方,专业的艺术品评估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是唯一能够评价艺术品价值的凭证。一份由资深评估师做出的专业细致的评估报告将会澄清与艺术品价值相关的很多问题。在法律程序中,律师也经常会需要评估师对艺术品进行专业估价来做为法庭诉讼中的依据。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艺术品的评估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计算、资料及相关数据统计才能得出其价值判定。艺术品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专业人才是支撑着这一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艺术品评估一直高度依赖专家的个人判断,但如果个人见解受到质疑时,是否可以用其他较为客观的科学手段及价格确定方法替代个人判断呢?在艺术品真伪鉴定方面,国内已有若干科学手段对陶瓷、青铜器、字画等艺术品的化学成分、物理特征及内部结构进行检测,比如成分分析法、脱玻化结构分析法、锈蚀层衍射分析法、微观观测法,并通过建立对比数据库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在艺术品价格评估方面,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数据库与艺术品指数提供了了解行情的渠道。比如雅昌艺术网就一直是国内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主要提供者,拥有各拍卖行拍品成交价格数据库,向公众发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分指数、分类指数及个人作品成交价格指数等一系列指数。但是在艺术价格评估方面,完全依靠拍卖价格数据库是不可行的。艺术品的独特性决定了即便是出自同一艺术家的同样风格、尺寸的作品,价格也可能相差甚远。无论是科学检验的方法,还是价格数据库或价格指数,都只是提高鉴定及价值评估的手段,专家的经验判断仍旧是艺术品评估的主要方法。即便今后可以通过仪器、软件、数据库及模型完成全部评估,依旧要借助人工来操作全程。因此要想提升价格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应该由对从业人员的选拔培养、合理约束和科学监管入手。
影响艺术品评估的因素
影响艺术品价格评估的因素可以细分为如下四个类别:
一是艺术家的名望和作品的知名度。艺术作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在艺术界的名望和地位。一个艺术家的声誉会影响艺术品的价值,相对投资其他不知名的作品相比,投资风险更小。艺术中的“名望效应”意味着信息成本的节省和艺术品购买风险的降低,因此这些作品的价格更高。由于艺术品的稀缺性,所以当一件难得的作品出售时,可能会有许多买家竞相出价推动它的价格上涨。作品的成交价格同作品的知名度密切相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见过它,那么在拍卖的时候,那些已经展出的具有知名度的作品常常会比这些少有人知的艺术品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售价。
二是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作品的价格还取决于艺术质量、艺术周期及技术因素等。以油画为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可以分为早期,过渡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其所处的周期经常被用作衡量画作质量的标准。风格已经成熟的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会相对较高。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者的偏好,但艺术品的主题仍是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家较为偏好主题的作品也比非经典作品卖得更好。在画作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价格将视画作大小和所使用技术的不同而变化。此时技术特点就很重要,例如油画颜料由于较高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耐用性,比其他媒介更为昂贵。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尺寸的提高,画作的价格将会边际递减,所以并非尺寸大的画作价格更高。许多收藏家喜欢较小的画作,他们可以在家里的墙上展示。这意味着,收藏家将会减少对大尺寸画作的需求,因此价格也就回落了。
三是市场的特点。在大型和着名的博物馆或画廊出售的画作往往能达到较高的价格,因为这种机构出售的画作让买家感觉值得信任。此外,他们还通过大型展览和推广信息的传播,吸引声名卓着的买家。享有声誉、实力雄厚的买家,不仅在购买画作时出价更高,同时提高了画家的声誉并提高了画作转售价值的空间。大型博物馆和画廊是大幅画作的主要买家,有相当大的议价能力,他们公开显示艺术家的作品,会给艺术家带来名誉和收益的双重利益。关于原产地和真伪的质疑将大大降低价值,所以建立之前的销售目录登记,证明先前的拥有权及其他相应的担保,将增加真实性以确保艺术品的价格。低廉的价格估计往往吸引买家的拍卖,而高的估计往往吸引卖家。只有经历拍卖会的考验,才会知道艺术品价值几何。此外,交易所在地及其位置也可能会影响价格。纽约和伦敦是国际世界贸易中心,他们创出了拍卖纪录的最高价,占据了艺术拍卖市场70%左右的份额。不同的税率和法规的存在,也可能影响交易的价格和位置。
四是宏观经济因素。如果将艺术品视作奢侈品,那么它的需求则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如果供应是稳定的,如果收入的需求增加,那么应该提高价格,艺术市场与整体国家经济状况类似。但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可以考虑艺术作为对冲通胀的一种方式。由于其逆周期的投资属性,很多投资经理会将艺术品作为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来充抵风险。另外,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和国家经济的增长,艺术品的供给和交易量也会随之增加。
顾景舟制提梁紫砂壶,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45.784万元。顾景舟制提梁紫砂壶,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45.784万元。
艺术品评估的风险防范
影响艺术品评估的因素前文论述中已有提及,这里再从防范艺术品评估风险的角度做简要的归纳。
一是交易记录。历史上的交易记录是艺术品评估的主要参考因素。当然,随着交易时间、地点、机构、形式的不同,其参考价值也是不同的。通常正规艺术品经营场所的交易记录(如画廊的交易)比大众化的交易场所(如古玩城的交易)的交易记录更可靠;在集中交易时期(如拍卖行的“春拍”和“秋拍”期间)的交易记录比平时的交易记录更可靠;在拍卖行、画廊等机构等公开交易的记录要比收藏家小众范围内的私下交易记录更可靠;竞价交易记录通常比议价交易记录更可靠;纯市场价格比参杂了其他情感因素(如礼品)的价格更可靠。
二是以往的评估价格。这些价格的参考度取决于价格评估的时间、机构、方法、结论等。比如,市场繁荣期的评估价格和市场萧条期间的评估价格都不能完全反应艺术品的真实价格;权威机构的评估比非权威机构的评估结论更具有参考性;专用于艺术品交易的价格评估比用于其它途径(如保险、税收)的价格评估更可靠。全面考虑影响因素的评估结论比单一评估结论更珍贵。
三是同类艺术品当前的市场参考价格。很多艺术品在质押融资时并无交易记录或评估记录,这时,同类艺术品近几年来的市场价格对评估就具有了重要的参考性。
四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含稀缺性)。艺术品价值或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艺术品的稀缺性程度是决定价值的重要因素,越稀缺就越有价值。因此,在对质押融资艺术品进行评估时,要考虑现存或将来可能生产的数量。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同种类艺术品受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玉器受原料开采技术的影响,而瓷器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对艺术品进行评估时,应当区别对待,不能适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
艺术品评估的实践经验
鉴定真伪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一因素。真伪是影响艺术品交易的前提。由于代笔、临摹、仿制以及故意的伪造,使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艺术品有伪作夹杂其中,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人类至今尚未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鉴定艺术品,面对真伪人们必须做出选择,这是很难的。艺术品尤其是文物,赝品与真品的价值有天壤之别。有的艺术品流传有序,确真无疑,便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有的伪品粗制滥造,毫无价值可言。但古人仿古人的,名家仿名家的,也有相当的收藏价值。存疑的艺术品,学术界和专家各执一词,或许还是真品,其价值判断要慎重。众口一词或大多数专家认为是伪品,则必须引起注意。可见艺术品的判断不是非真即假那么简单,程度不同价值也不同,所以既要分清真伪又要分清程度。
名家与非名家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二因素。艺术品的数量极多,以中国为例,古往今来艺术家、工艺师不计其数,作品存量浩如烟海,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大师、名家的作品。名家与非名家,是衡量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的重要界限,某种程度上,投资艺术品就是投资名家的作品。大师、大名家、中名家、小名家是目前中国书画市场的四种价格等级,差别巨大。至于无名之辈,一般都列在家庭布置画的阶段或一般民众的礼品画档次,不入收藏行列。拍卖艺术品一定要掌握这个基本要领。一般名人的作品不会便宜,而便宜的也往往是非名家或小名家的。虽然也有些美术批评家和投资者对此颇为不平,有意炒作新人,哄抬小名家的作品,但实际上并不为市场所接受。
精品与非精品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三因素。名家与非名家是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分界,而精品与非精品往往是同一位艺术家不同作品的分界,两者所指不同,区别的难度更大。艺术家尤其是中国书画家,一生创作多达数千件、甚至上万件,但程式化的多,花心血精心创作的少。拍卖公司征集名家作品时要分清作品以及正确定价,不能照单全收,简单从事。精品是指精心之作,是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前些年拍卖会出现的《丽人行》是傅抱石的精品,拍到千万高价;朵云轩藏本《山水十二幅册页》拍出220万的好价,创吴湖帆作品的新纪录,也是因为其精绝无比,这些画作近年来成交价格又翻了好几番,再次证明名人精品存在巨大升值潜力。与精品相对的是画家们的应酬之作,占了大部分画家作品中较大的量,有名无实,并不能卖出大价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能反映画家们日常水平并有基本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价位持中,比较稳定,是拍卖公司应该研究和着力征集的。至于如何识别精品、应酬之作则全凭鉴赏者着力研究每个艺术家的个性、作品,要多看多学多比较。
存世量少与多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四因素。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艺术品更是如此。稀少和精品有交叉关系,但稀少更突出了一件作品的少和绝,未必是其艺术性如何精妙和高超。艺术品价值的这一特点,既反映了艺术品尤其是文物类艺术品的稀缺性特点,也解释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有些稀少艺术品价格暴涨的原因。有些画家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少见,只是年代久远,作品大多湮没,只剩下几件甚而成为绝品,故而珍贵。近些年在伦敦、纽约以及中国香港的拍卖市场上,中国的瓷器时常拍出惊人价格,也与其存量有关。2000年秋季,上海拍卖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估价450万-550万元,几经拼抢以968万元成交。分析其中缘由,也因这件物品为全世界仅存的几件之一。总之,在同等的质量标准下,数量愈少价值愈高。
保存状况是否完好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五因素。经营艺术品的行家常以“真、精、新”评价好货色。这里的“新”不是指新制作的艺术品,而是指流传有年的艺术品依然灿烂如新,称之为“品相好”,这是艺术品价值的重要体现。把握其价格,一定要注意品相决定卖相。通常意义上的保存完好是指:一是完整与不完整。有的书法或绘画,原是四屏条、八屏条或者十二屏条,如果是完整的价值很高,缺了,价值就大打折扣。二是有无瑕疵。有的艺术品比如砚台、瓷器、雕刻,本来艺术性不错,破碎修补过的,或者缺损难以修复,也就大掉其价。三是污损造成的损害。尤为常见的是中国书画,因为保存失当造成霉变、污损,无法洗净,其价值就会大幅1下降。征集艺术品时要尽可能挑选保存完好的,即使价格贵,也比征集一堆破损的艺术品为好。
玩赏性的强与弱是判断艺术品价格的第六因素。艺术品在功能上主要体现为欣赏性,具体又分为玩赏和观赏。有的艺术品在学术上、艺术上的价值很高,但在艺术品市场上交易价并不高,关键是不可爱,玩赏性、观赏性不强。上海有次拍卖一幅清代尹秉绶的书法横匾“长生长乐之居”,仅六个字,拍出了22万元的高价,就是因为句意好,观赏性强,令人愉悦。20世纪90年代台湾掀起紫砂壶收藏热,名家制作的小壶常以十几万、几十万港元一把成交,也是因为这些壶制作精巧,一壶在手,与朋友坐而论道、品茗,意趣无限。即便是绘画这一平面作品,也有欣赏性强弱之分,有些题材难得,或构思奇特,作品耐看,令人爱不释手,有些则与之截然相反,不能吸引人,就谈不上具有很强的欣赏性了。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不要忘记了这一视角。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