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曾梵志有多少作品拍卖了上亿元

2017-04-14 11:30:16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季涛

   
曾梵志创作于1996年《面具系列1996No 6》以群体照相的构图代表着中国小型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在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关键性或是对于时代群体经验象征,可以称为是时代的巨作。

  4月3日下午,在保利香港五周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一幅内地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先生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6500万港币起拍,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8900万港币落槌,加上买方佣金后的成交价为1.05亿港币。


1.jpg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武汉,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为职业画家。1990年在湖北美术馆首次举办“曾梵志油画个展”;1993年在香港汉雅轩画廊举办“假面·曾梵志个人油画展”。


 2.jpg
曾梵志


  曾梵志创作于1996年《面具系列1996No.6》以群体照相的构图代表着中国小型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在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关键性或是对于时代群体经验象征,可以称为是时代的巨作。作品成为了该阶段最为关键的首件群体肖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自我觉醒的重要开端。此时,曾梵志不再是模仿西方艺术家的语言,而是以平行对话的创作模式,象征着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重要转变。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拍卖场,曾参加过199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2007年5月,曾梵志第一件过千万的作品于香港佳士得拍出,这也是他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11996第8号》,拍出了1264万港元。

 3.jpg
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之三》


  除了这张过亿元的《面具系列1996No.6》,曾梵志还曾创造过两次过亿元的拍卖成交。一件是《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以1.8亿港币(约合1.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首件过亿拍品。另一件是2013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协和医院系列之三》,成交于1.13亿港元。


4.jpg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


  当尺幅为2.2米宽3.95长的巨幅《最后的晚餐》创下1.8亿港元的纪录时,很多人大惑不解:“13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吃西瓜,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为啥值那么多钱”?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最具标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该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被着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收入囊中。该作品取材于达芬奇的同名作品,展示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是当代中国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曾梵志小时候由于不讨老师喜欢,一直没能入队,与红领巾绝缘。这件事成为了曾梵志的心结,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1995年,曾梵志开始创作带有红领巾的油画:画中的红领巾、三道杠、军绿挎包、鲜花、蓝天、飞机,正是少先队员昂扬向上的标准写照,但仔细看人物,却给人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反差,是曾梵志自己渴望与未得到之间的反差,也是我们每个人成年后的状态与儿时憧憬的反差。


  从此曾梵志将红领巾、三道杠作为他画作中的要素之一。


  这幅《最后的晚餐》里,红领巾、三道杠象征着转型前的中国。而《最后的晚餐》原作中叛徒犹大那个位置上,被曾梵志安排了一个不戴红领巾、而是打着金黄色领带的人物,曾梵志解释说“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可知整幅画的主题很清楚,就是指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告别“毛时代”的转型。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