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艺术品电商早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正如所有新鲜事物一样,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争议。有人大胆预言:“下一个十年,网络将彻底颠覆整个艺术行业,超过一半以上的艺术品交易将会在网上完成”,也有人认为艺术品可能成为“互联网+”浪潮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
然而,不管怎样,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垂涎这块充满想象空间的大蛋糕。除了创立超过十年的嘉德在线这样的老面孔外,不少传统形态的艺术市场主体如拍卖行、画廊、古玩市场等开始尝试向艺术品电商延伸或转型,更有行业之外的“大鳄”如亚马逊、国美、苏宁、淘宝,也纷纷闯入这一领域。而伴随着近年艺术品市场的低迷行情和“去泡沫”过程,许多艺术品个体经营者同样将
此作为“突围”的主要方式,微拍与小型电商遍地开花,数量难以估算。
作为一个组合性的词语,艺术品电商只是代表了发展的方向,互联网究竟将以怎样的形式改变艺术市场的“版图”?围绕艺术品电商的诸多问号只能在探索前进中得到真正的解答。
电商为艺术品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艺术品电商在艺术品消费浪潮启动、网络购物盛行两大背景下兴起,可谓恰逢其时。普及型的实惠价格、丰富多样的门类品种,方便快捷的购买方式,无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普通大众养成艺术消费的习惯,逐渐拓展艺术品市场的基础。
艺术品电商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艺术教育,它将原先“学后买”的收藏逻辑改变为“买中学”。以福州的寿山石为例,网络商城的“一口价”,与微信拍卖的“无底价”起拍,让外地玩家在实战中不断通过“训练”提高自己在审美鉴赏与“性价比”判断上的敏感度,而不再困惑于行业以往的各种“猫腻”与“信息不对称”。这种教
育的效应已经体现在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在今年秋拍中,低端寿山石作品的成交价出现与电商接轨的趋势。
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交活跃,这也是艺术品电商带来的影响与变化。网络与微信打破了艺术话语权的垄断,将一大批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推到台前,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更契合当下的潮流,更容易引起同年代藏家的共鸣,而且与大师级艺术家相比,价格门槛相对较低。
如何突破鉴定、估价两大核心障碍?
由于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尤其是真伪鉴定与价格评估这两个环节的高度复杂性,让市场长期停留在“圈子交易”。而艺术品电商追求的“便捷”“效率”与“数量”,则需要建立在交易信息的公开与透明上。
从长远看,只有当市场上出现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鉴定、估值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核心障碍,让普通人群不再望而却步,从而推动艺术品市场迈入互联网时代。
在第三方评估机构出现之前,艺术品电商的线上交易,只有在足够的品牌效应下才能顺利开展,鉴定与估价的背后,实际上是个信用问题。据了解,目前规模最大的寿山石电商“集珍坊”,已经可以在线上成交价格达数十万元的单件作品,就是凭借在传统拍卖领域长达十余年的保真承诺与信用积累。
要想让高价值的艺术品实现不限地域、时间、次数的网络流通,信任度、便利度、专业化服务和隐私保护,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互联网思维与艺术品之间能否产生“化学反应”?
在艺术品电商的发展过程中,是简单复制线下的成功模式,还是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寻求突破?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真正的要点在于,互联网思维与艺术品之间如何产生“化学反应”?
从这个角度,可以把现有的艺术品电商分为两大类:一类由传统艺术品行业的人士涉足电商并亲自“掌舵”,另一类由互联网精英团队来主导并支配线下的艺术资源。可以预见,后者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互联网思维对于艺术品电商是决定性的因素。
电商追求的是“快”,而艺术品收藏却讲究“慢”与“体验感”。“艺典中国”提供了拥有1600平方米的线下体验空间,而“东方艺品”则推出全新的“艺术品收藏免费体验模式”,消费者可在六个月的体验期结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或更换其他艺术品。
古老的艺术品交易,与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如何运用想象力、创造性来调和两者间的矛盾,是艺术品电商必须破解的课题。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