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这个词,是个有点玄妙的,尤其是艺术圈、文化界,不碰是“非主流”,碰了又怕“不入流”,大家都尽可能小心翼翼的在所谓“热点”“爆款”之间做一种平衡。
而文交所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例外,作为文化类要素流转综合性平台, 从2010年算起,两次整顿,两拨高潮,可以说,不怕“热”,就怕不“热”。“文交所”这三个字似乎总是隐藏在“高潮”背后的那一个,所以在2016的年中,大胆预测一下,2017年文交所的“高潮”又会是什么?
回归:从线上到线下,从交易到融资
文交所创立之初,曾被定义为“与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相配套的文化类轻资产企业融资平台,系打通文化产业各个环节,加速文化类企业孵化的综合性平台”,这种本源上的回归,势必将伴随着2016年末的邮币卡市场的清理整顿,在2017年成为必然。
这意味着文交所将从二级交易市场逐步转向一级市场,关注文化类轻资产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是有实体产业作为支撑的非遗企业。这种转变,将有利于文交所的重新定义,不再单纯的依赖于经纪机构的跃进式会员拓展,而是有选择、有培育的参照艺术品私人银行模式渐进式发展。这也意味着,电子盘将不再是文交所的唯一代名词,线下业务将被逐步重视起来,毕竟作为文化类金融投资渠道,与传统金融投资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化有体验,有传承,需要面对面的去触碰去感受。引导互联网金融投资人逐步在“投资”基础上,让更多的普通大众由“体验”入“消费“,再由“消费”入“投资”,是文交所这个平台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非遗:资本开路,市场为先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将非遗细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这也是非遗板块中,最容易与文交所,与金融资本作结合的。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文交所就开始了类似的尝试。非遗,将可能成为2017继艺术品之后的大热点板块,这也将为众多非遗的企业及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的来自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好消息。
跨界:热点商业模式的敞开式叠加
其实,作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开放的文化类交易市场,新型的交易模式的拓展是文交所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文交所创立之初,“艺术品保险”、“艺术品仓储”堪似“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娘,不规范也未被市场所知晓,而随着文交所被大众所熟知,这些艺术品行业相关业务也逐步被市场所采用,文交所所体现的公信力以及对产业缺失环节的“补缺”作用,体现无疑。
文化市场,最终是需要商业化的自体循环,同时又需要被正确的引导,而肩负着文化产业创新职能的文交所,则应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以“网红”经济为例,这个被称为“非主流”的产业,却已在悄然间支撑起数以百亿的新型产业,一个PAPI酱,获得1200万的风投,且不论数据背后的真实性,这一现象本身,其实代表了90后的消费思维与偏好。好的东西,需要以合适的被市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出现,不要动则对90后00后的审美嗤之以鼻,要投其所好,而非两败俱伤。事实上,笔者身边不乏90后的颜值堪比“韩流”,颇具艺术才华的非遗传承人,也陆续有与之签约,以“粉丝经济”来撬动90后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国际化:中国模式的反输出
文交所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产物,虽然最早的雏形来自于法国,但事实上落地生根却是在中国。文交所已跌跌撞撞走过了好几个年头,“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对这个行业最恰当的描述。这种中国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历了野蛮式的生长后,也面临着整个行业的重新规范与对外探索。
作为跨金融、跨文化、跨商业的综合性平台,文交所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国际化的元素加入与反输出。可以这么说,文交所与艺术品金融化,是中国迄今为止,在文化领域抢到的唯一一个有话语权的制高点。而事实上,这个制高点本身却是带有缺失与先天不足的,国际三大艺术品趋势报告,却从未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品”列入研究范畴,国内也未有高校介入趋势发布的研究或成立相关机构。我们需要更多的与国际权威机构的合作与深入交流,需要更国际化的跨领域人才(尤其是私人艺术银行的人才及金融人才)加入文交所的商业模式的研发队伍。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以及更多的中国文化企业涉及海外项目,相信文交所会越来越国际化,中国模式的反输出,将成为2017的一大趋势。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