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文化现象,时代的文化属性总是在颠覆和传承的交替中推陈出新,艺术亦然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中更新换代。新时代,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艺术品的消费方式,艺术品销售渠道的变化,艺术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等都在悄然变化。今期信息时报《艺术周刊》,将就艺术品电商销售渠道的崛起进行系列探讨。
艺术品电商销售崛起
“中国经历三十年的经济建设,现在是三十年文化经济的大发展,而当代艺术家正赶上这个最好的时代!”北京科文嘉盛艺术馆负责人熊斌解释:“说其为最好的时代,首先,当代艺术家史无前例的赶上了一个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中国的艺术家拥有了从未有过的与国际艺术圈亲密交融、对话、学习的机会;其二,有成就的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史无前例的拥抱了资本的介入,中国艺术品的高成交逆袭的国际艺术品交易份额,其中产生很多超级富豪艺术家,彻底颠覆了自古以来‘穷画家’的标签,甚至不断刷新胡润艺术榜榜单排名;其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经济以及综合实力象征的高度,各地的文化产业园、美术馆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破土而出,高举着文化创意产业旗帜的各路人马正开启新一轮的文化发展大运动。”
同时,熊斌指出,标杆力量是无穷大的,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有许多艺术家沉浸在当年的艺术品天价泡沫之中:“许多的艺术家,特别是名家,作品价格上去了就下不来。所以,对艺术家来说,最好的时代也可能会转变成最坏的时代。关键在于能不能与时俱进。”熊斌提出,艺术品电商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正在迅速掘起:“在现时的特定经济环境下,艺术品消费好像一片萧条,但事实上,其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电商渠道‘绽放’。”
熊斌介绍,北京科文嘉盛艺术馆在线运营两年,通过上万的实际消费者终端数据分析得出,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销售份额远远大于油画作品。其中,中国书画作品销售题材排名第一的为写意花鸟,占比40%;第二为山水,占比30%;此外,工笔花鸟占比10%。
熊斌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已经有许多的资金、机构在做艺术品互联网销售的尝试,但以炒作的成分居多,个别的定价甚至比线下还高。而真实想“试水”艺术品互联网消费的,也因为定价不合理而无以为继:“通过数据的真实情况反馈,单价在2000元~3000元的中国书画作品最为畅销。这些在互联网上买画的顾客,大部分是其人生的第一次买画消费,属于体验型消费。花2000元~3000元去体验一次买画经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协作渠道多化而开放
“艺术品互联网销售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个海量的信息里面,非常清楚的看到,每一张书画作品的尺寸规格,它不需要也没有过多的人为干扰,纯粹是因应消费者自身的喜好做一个消费判断与对比,是非常理性的消费行为。而且,互联网销售是可以退的,所以说艺术品的品相以及消费者的满意度,是这种新型艺术品销售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深媒体人梁译丹如是说。据梁译丹观察,艺术品大众消费的大时代已经来临:“阿里拍卖、寺库我卖我拍、当当网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以及嘉德在线、HIHEY艺术网、小在开播等艺术专业平台,已经全面开展艺术品在线移动销售业务。”
熊斌非常认同梁译丹的见解,并补充:“艺术家职业化和艺术品大众消费的大时代正式来临”。熊斌认为,当代的艺术品市场,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已经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转为市场经济时代:“当艺术品成功获利,并且变成一种能够流通,甚至获利的丰厚程度大大高于常规商品时,已经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至此,从艺术创作到市场流通,已经不再是艺术品创作者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一个团队的真诚协作,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当今的社会分工形态中,专业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本身可能占比仅为两成半,而运营团队的综合能力占比可能达到三成半,其余的四成则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了。”
熊斌断言,哪怕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如果完全不懂得为人处世,遇不上一流的艺术品推手,也会被这个时代所埋没。“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合作渠道多元而开放。时代的变迁、进步,造就新型的市场人才,艺术品经纪人这个角色定位,已经不同于过去,而是需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定位,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素质。”
对于熊斌“分工细化,合作多元”的主张,自媒体公众号“如画DT”的运营人卢科文非常赞成:“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资源互动协作的思维模式,一个网状的延伸,多元而开放。可以是渠道的拓展,可以是资源的互动等等。”卢科文指出:“互联网可以实现渠道与人才与资源的无缝对接,不仅自媒体平台可以参与其中,任何人只要有一台手机或一台上网设备,就可以轻松实现这种对接。以艺术品电商销售渠道为例,任何一个社会人,无论你从事任何职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这样一个‘销售代理’人,让艺术资源、艺术信息,更好更广地传达到终端。”
艺术家需要专注创作
熊斌同时强调,新时代环境下,艺术家的职能分工亦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除了同样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素质外,还应该明确社会分工。十年前,成功出名,名利双收的艺术家,可能多精于应酬,精于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如今则需要回归过去,回到初始的勤奋创作状态中,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与思考、提高中,将市场包装、运营交给他人,交给更加专业的人。这就是新时代的社会细化分工要求。同时,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更加‘接地气’,真正做到为人民而创作,正如吴冠中的艺术主张一样‘曲高和众’。”
熊斌指出勤奋创作,目标在于“量”的提升:“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量’,才具备‘群众’基础。像张大千、齐白石,一身画了几万张的画,量都是很大的,正是因为如此大的‘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谈到“量”与“质”的问题,熊斌认为没有一点矛盾:“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学习、思考与提高中,换来的必定是绘画技艺的娴熟与作品内涵的提升。说艺术创作追求‘量’就会放弃‘质’,其实是一种误区,当代出了名的大画家,之所以减产,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应酬的增多,甚至应酬时间远远多于画画的时间。”
“名家需要多分配时间于创作,未成名的艺术人更需如此。以著名雕塑家田跃民老师为例说明,田老师初始学画时,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缺少灵气,但后来田跃民却成为班里最有成就的学生,其原因在于他非常的勤奋。而且田老师开始走入市场的时候,因为有量的支撑,作品价格并不高,但品质好,所以不断有回头客,造就了他比常人拥有更多的机会。”熊斌说:“艺术家是否具备对艺术不懈追求、探索与努力的精神与品质,是我们在选择签约画家时最注重的是因素,例如武戌奎、丁世红、刘秀玲、吴茂铨、童湘婷等就是我们特别青睐的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