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结局极其平淡。然而,拍卖之后罐子艺术网刊载的一篇评述,却在当代艺术圈中掀起阵阵波澜。此文的标题为《中国当代市场的无奈——10月2日苏富比夜拍观察》,其中一句写道:“缺乏学术和画廊系统支持,中国当代版块已然崩溃”。这段狠话刺疼了一些艺术从业者的神经,引发不少反驳和“拍砖”。
平心而论,“崩盘说”的确有些言过其实;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确实已经大幅度缩水。并且更糟糕的是,价格下跌和拍品流标的“寒流”已然从“中国当代艺术F4”岳敏君、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的身上传染到“新F4”,甚至波及到一些新兴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价格下落,作品流拍,这只是表面现象,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层问题。罐子文章的最后段落谈及了其中的一个症结:“当代艺术需要透过画廊系统转换,这是欧美艺术市场运作长年的基础;但在中国,有许多艺术家作品直接流向收藏家,中间缺乏画廊专业系统的推荐与防护,最后受伤的还是艺术家、收藏家。进而造成中国的画廊,至今也无立足之地。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还在于第一市场的薄弱和作品太早进入拍卖市场,最后的泡沫也只有艺术家、收藏家自己承受了。”
罐子文章的这段评论使我想起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发生在数年之前。在一次饭局中,一位朋友悄悄告诉我:他想邀请我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有五位合作伙伴,其中之一是策展人,其余的都是藏家。这几位藏家已经囤积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准备在拍卖市场上运作一下。这位朋友还特意告诉我,他们选中这位艺术家的原因是国际大藏家已经收纳了此人的作品,而且他们还正在联系大户资金入盘建仓。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即想起了股市中的“老鼠仓”。很明显,我与这些藏家不是同路人,只能借故婉拒。不过,这些人的运作能力的确很强。几年之内,那位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一路飙升。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数月之前。一位藏家发微信询问我是否看了某艺术家的个展。我回答说:“展览我看了,感觉很一般。”那位藏家在微信中接着说道:张三收了他的二十多幅画、李四有十多件、王五也收了不少……他的画产量不高、已经上拍好几年了,盘子不大,走势很稳,具有上升空间。这么多藏家参与托盘肯定是件好事,买他的画绝对不会亏钱。”看到此条微信,我心想:这个艺术家可真倒霉,怎么摊上这么多“老鼠仓”!
上述两件事情印证了罐子文章指出的问题:一些藏家做起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目前这类收藏家为数不少,他们在艺术圈中有一个雅号:“推手藏家”。表面上看,这些“推手藏家”扮演着画廊的角色,是一股推动艺术市场发展的力量。但实际上,他们既不会像画廊那样具备为艺术家开发、维护收藏群体的能力,也不会把艺术家的作品带入艺术博览会。他们为艺术家所作的“贡献”仅仅限于牛市时期在拍卖场上抬高价格。艺术市场一旦有所下滑,“推手藏家”就会像“老鼠仓”抛盘那样,甩货套现。最先出货的庄家必定赚得盆满钵满,货砸手中的炒家会叫苦连天,而受害最深的则是艺术家的职业生涯。
我非常明白,这篇短文会得罪那些“推手藏家”。以前我一直冷眼旁观,但现在必须直言不讳。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藏家”不仅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活跃。他们就像癌细胞一样,悄悄地侵蚀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躯体。而滋养这些癌细胞的营养正是来源于那些跌倒在拍卖市场上的艺术家。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批有才华、有潜力的艺术家一个接一个地跪倒在“推手藏家”的炒作之中。
我希望,此文能给画廊和艺术家提个醒。当你把作品卖给一位藏家的时候,当你想跟一位藏家合作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此人是不是一个“推手藏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