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云中君与大司命》 资料图
2016年春拍“热潮”渐渐退却,虽然艺术品市场低迷,但是各大拍卖行减少拍品数量、谋求拍品质量的策略仍为这次春拍保证了与以往不相上下的“成绩”,其中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分别以28.5亿元和25.58亿元完美落槌,成为内地春拍的翘楚。艺术品市场低迷但拍品却不断“走俏”,其中更是不乏像曾巩的《局势帖》和傅抱石的《云中君与大司命》这样的精品,可见拍卖行的“以质取胜”不仅在春拍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更为处于低谷的艺术品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近两年,艺术品市场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中低端艺术品市场萎靡,交易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以近现代为代表的高端艺术品市场却屡屡破亿,艺术品从礼品市场向收藏市场转变,也使藏家更加看重艺术品质量。而对于新兴的艺术电商来说,虽然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艺术电商与“高精尖”的艺术品市场“无缘”,但其也并非是“低廉”的代名词,相反艺术品质量才是艺术电商占据一席之地的有力保障,无论是“平台+艺术品”形式的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APP,还是“商城+艺术品”形式的博宝网,艺术品质量不仅成为藏家选择艺术电商的首要条件,也成为艺术电商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效应的重中之重,“低价”却不“廉价”成为艺术电商的显著特征,那么现实中艺术电商又该如何做到“以质取胜”呢?
众所周知,艺术电商定位大众消费,其目标消费群体为普通大众,这一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有消费艺术品的能力和需求,但无法进入“高精尖”收藏圈,所以艺术电商的“以质取胜”并非纯粹的“高价优质”,更应以符合大众审美为前提。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现代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现实、技法创新、承袭传统”的当代艺术品,其中25.8%的受访者喜欢现代绘画、雕塑,还有23.4%的受访者选择西方油画、雕塑,可见绘画、雕塑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的眼缘,抓住大众的审美、消费需求,艺术电商便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沃土”。
此外,人们购买艺术品,除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和审美的需求外,更希望自己入手的艺术品可以增值,这就要求艺术电商所涉及的艺术品还需有投资的潜力:不仅要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要具备市场流通的能力。当艺术电商所涉及的艺术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时,艺术电商周围便会聚集大批有潜力的藏家和有优质作品的艺术家,如此才真正构建起艺术品大众消费的交易平台,才会形成艺术品大众消费的良性循环,艺术电商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艺术电商虽然倡导艺术品大众消费,艺术品价格相应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其艺术品没有品质保障。相反,在艺术品市场低迷的今天,“以质取胜”才是艺术电商获得长足发展的“生命线”。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