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
收藏,真的是一件需要长期计划的功课与学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到许多艺术媒体,以显著的标题来报导全世界大收藏家的排行,我总会很仔细阅读,有点偷窥的乐趣,也有点寻找安慰的意思,毕竟收藏是一件孤独的事。看看当下闻名世界的收藏者的各自看法,总还是会有新的心得与收获。然而媒体的观点陈述,经常会以个人的财产资料作为起点,然后谈到藏者手上拥有的较高价值收藏品,这当然是判断一个人收藏情况最快速的方法,因为人们最好奇的表象都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过阅读完整个文章后,横向交叉对照时才是我阅读这类文章最大乐趣的开始,因为会发现一些内在有趣的事情。像今年媒体报道中公布名单里的艺术收藏家们,都有面向媒体与活动交际的活跃性:他们的视野更加全球化,资金也更为雄厚,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他们对于政治话题非常敏感,也越来越精英化,这些人中有科技新富、金融业和影视大明星。即使遇到经济增长缓慢、商品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等各种经济与政治波动,他们都占据在这个失衡世界的前端。当艺术收藏的全球化还在大步行进,非洲与南亚的收藏家也进入了排行名单,加上私人美术馆从迈阿密、达拉斯,蔓延到重庆、维也纳、雅加达、甚至接近北极圈亨宁斯维尔的增长趋势,收藏家们的行为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他们更注重艺术品的长期稳定价值,不用于迅速转手变现。
看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重要的收藏家所拥有的庞大优越的收藏名单,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许多潜意义可以推敲,这跟收藏者自己的成长过程、出生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对照关系,这是对人的一种有趣阅读:每一个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生的人,可能因为出生地域与成长过程的不同,而被分类出不同的收藏品味;也因为出生时代的不同,被分类出不同的收藏取向,藉此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世界随着时间历史的演进、世界地域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在发生迁移。在相近时代出生的人总有许多可以集合归纳的审美,例如千禧一代藏家(80、90后)、X世代藏家(60、70后)、婴儿潮藏家(40、50后)和世代传承的成熟收藏世家,我们都可以察觉不同收藏世代的不同收藏品味,在我身旁的藏家朋友身上有许多实例可以对照。另外,从藏家成长与生活的区域也可以阅读到收藏方向的不同。这些条件造就了艺术收藏上的多元与变化。
姚谦收藏刘野油画作品《张爱玲》
我们若从经济角度去看收藏:富强如美国自然有较多的大收藏家在排行里,名次大都集中在前二十强的中间地方。往往在你以为经济不强的国度里出现一位藏者,常常排名在前茅,那必代表该国有很好的天然资源,而这样的收藏家,必然都先从天价收入艺术市场热门物开始,愿意把自己的资产部分转换成艺术收藏。因为艺术收藏往往是一种自我存在的证明,而证明的过程也必然表现出对于自己存在感、价值观等等综合的思考,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美学素养。收藏绝对能够提升自己的美学思考能力,毕竟收藏是需要付出金钱,而金钱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是其生活中很重要的代表成功与否的符号,愿意拿来换成艺术品纳入自己收藏,这些都代表了一种选择与一种思考,不想单单以财富多寡作为自己的唯一符号。我们身处在媒体习惯以财富来衡量人的时代,通过艺术收藏绝对可以软化人们对其评估的老方式,虽然有更多的收藏者,隐藏着不愿意暴露在媒体面前。但是这个时代有更多的人误以为收藏是一个投资最好的途径,这种综合原因造成了艺术收藏圈有着浮世绘般复杂与丰富的故事待寻。
姚谦收藏川久保玲走秀用的鞋
以我自己二十年来的收藏为例,我虽然很少想像自己的收藏终将会变成一种财产价值,更多的时候是透过收藏过程来填满人生乐趣。所谓的填满,是指面对收藏时的阅读,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阅读所花的时间都是让自己心里踏实、有存在感的过程。所以我的收藏也会因为阅读而跳动,跳出自己原先计划的轨道,穿越在所有吸引我的艺术世界里,这让自己的收藏有些混乱。例如这两年因为阅读上得了很多的满足而开始关注西方古典艺术,西方古典艺术又对照我喜欢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经验,这样的交叉与阅读让我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充实。纵然我还没有进行收藏西方古典艺术的计划,不过已经很快地累积一些等待阅读的书。我常好奇那些大收藏家们,他们是否因为收藏而收集资料?在资料收集时是自己阅读还是委托专家帮他们做功课?这是我的杞人之忧,因为自己在这上面得到了乐趣,当然也希望喜欢收藏艺术的人也有同样的乐趣。我还是觉得收藏不应该把自己搞得太累,可以因为收藏而得到工作以外的生活乐趣,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更大。
姚谦收藏黄一山作品
最近某媒体公布了世界二十大收藏家,我依然如过往般仔细阅读,当然,每一个艺术媒体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名单或许会有些差异,但总的来说,看着这个世界每一年大收藏家名单的略微变动,能从中嗅出这个时代对于艺术和金钱定位的轻微变化。每一年的轻微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也呈现出艺术市场以及人们兴趣的转移。对这些蛛丝马迹的观察也是我在收藏中附加的小乐趣。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