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上海油雕院建院50周年专题雕塑大型项目以1127万圆满落槌,成为进入2016年之后过千万拍品成交的第一槌
上海近几年当代艺术氛围的提升有目共睹,随着私人美术馆、艺术家、艺术博览会的相继落沪,上海一级市场呈现了空前活跃的态势。而在二级市场中,上海传统拍卖行业大多于海派书画为主要业务目标,能够开设并持续进行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的拍卖公司屈指可数,在市场整体并不容乐观的现实下,不可否认的是, 一级市场的火热并未能成功将太多“热度”引入上海拍卖二级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佳士得艺术空间、泓盛当代空间、朵云轩艺术中心的相继启用,让本就为数不多几家从事上海当代艺术拍卖业务的拍卖公司,正在积极从拍卖业务转向空间运营,试图寻求除拍卖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一、二级市场的冷热不均,也让人不禁思考:上海拍卖市场,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寻求突破点?发展不同步的一、二级市场,又如何寻求平衡与空间?
冷与热的空档
2016年4月9日,佳士得将纽约拍卖的“二十世纪现当代艺术”大师级作品带到上海安培洋行的佳士得艺术空间,佳士得周年庆中国系列活动也于今年3月正式开启:不仅将举办京、沪、杭等多场二十世纪西方系列讲座,同时,还将在5月陆续迎来香港春拍及亚洲30周年拍卖内地巡展,以及下半年佳士得北京办公新址及展览空间启幕等活动。
作为2013年刚则进入上海完成首拍的老牌拍卖行,此番业务调整由此显而易见:他们似乎并不着急推出太多专场拍卖,而是试图将更多的重心放到空间运营与艺术氛围的营造上。
实际的情况或许也正如李苏桥此前所言:“当代艺术市场,中低价位的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拍卖行已经没有以往的营销优势;艺术家和画廊家共同培养出来的铁杆粉丝无法转化为二级市场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与一级市场同步的繁荣景象。”
“把当代艺术作为拍卖项目来看,它本身的极限就是历史太短。” 在上海泓盛拍卖业务副总经理、艺术总监孙佩韶看来,当代艺术板块的限制,“时间”是“硬伤”:“当代不包括二十世纪,所以真正中国当代艺术只有三四十年,对拍卖公司来说能选择的作品很有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更有限。”
而另一方面,在李苏桥看来,年轻、在世的艺术家存在于画廊、艺术家、收藏家三方的承诺的封闭体系中,这个封闭体系能让收藏家即使3-5年之后依然能在画廊买到想要的艺术家作品,使得这部分收藏群体不太可能会走去拍卖市场去找作品。
对此,上海泓盛拍卖董事长赵涌也坦言,一、二级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让二者在收藏家群体之间存在着空档期,这导致大部分一级市场大家都在消费的作品,并不一定会成为二级市场的交易品;而曾经被定价偏高的二级市场作品的价格,由于正处在调整期,也容易碰触到藏家的“痛”;再者相对价格较为便宜的、或者生活化的当代艺术品,由于传统拍卖成本比较较高,令拍卖公司也不愿意拍卖此类作品,这三种情况造成了目前这种在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交替过程当中的偏“冷”的空档。
“在这个交替的过程当中,可能前期的投机性的、推动性的收藏比较单一,方向也比较明确,到现在变成生态化、个性化的时候,就分得很散,很难找到纯粹以投资角度来看的板块”赵涌说。
拍卖结构调整日趋迫切
而作为上海最早开设当代艺术专场的拍卖公司,十年上海泓盛拍卖在当代艺术板块的起伏变化也为整个行业变化的缩影。
2007年是最为轻松的时间,孙佩韶回忆时说:“那时候什么都能卖”;而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上海6家拍卖行4家选择结束当代艺术专场,她自己坦言:“顶着巨大的压力才坚持了下来”;2010年至2013年,上海泓盛拍卖相继推出了徐冰项目、水彩项目等大型项目,2013年更是突破性的将560余件“中国第一代先驱水彩画家经典遗珍”520件水彩作品作为整件标的推上拍场,试图丰富拓展当代艺术拍卖的边界。然而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就连拍前一度被看好的水彩项目也遭受现场流拍的窘境。
2个月之后,孙佩韶仍然为这批水彩项目成功找到了买家:集体入藏刚泰集团,这是成为泓盛在推动大型艺术项目的有益尝试。
2015年,上海泓盛拍卖决定取消当年的春拍,这在当时业界颇有“微言”。孙佩韶亲自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不知道行业怎么看,但我们非常清楚。”当时她并没有对此做出过多解释,带领团队全力投身到全新的当代艺术项目开发中去。
2016年,泓盛拍卖迁址全新办公地址并在外滩上海泓盛当代艺术空间,同时策划执行了近一年的上海油雕院建院50周年专题雕塑大型项目正式浮出水面,并作为泓盛2016年开年的首个千万级当代艺术项目,顺利交成拍卖与交接。
这些项目也与目前大多拍卖公司都在做的“私洽”业务有所不同,她坚持要让这些项目能够回到“拍卖场”,该项目在涨盛艺术空间顺利公开拍卖成功,孙佩韶说:“这是理性和精准的决策,我们依然还在做拍卖业务,但我们是在做状态、人员、市场、拍卖内容的调整。
从2012年开始,她一直在传递着“一项展览、一件拍品、一段历史、一生收藏”的理念,在她看来,企业收藏将成为未来收藏群体变化的重要方向,而这些艺术项目对机构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积淀:“他不需要一件一件去找,他只要一个价格,一批作品。我们用专业度去梳理这批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能够让收藏家支撑美术馆的积淀,这也是我判断中国收藏群与欧洲不同的原因”。
孙佩韶认为,正是基于市场、人的行为带来了整个艺术品市场行业的变化,令传统拍卖行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求“变”:市场整个世界经济都不好的时候,新的买家增加的不多,大家会保留现金是事实;传统拍卖业也在变化,微拍、互联网也改变着我们的传统行为,这是人行为的变化。”
在李苏桥看来,运营艺术空间正在成为每家拍卖公司的“标配”,而在这个空间能够发生什么:”最后还是要看这个拍卖行的能力。“
艺术市场发展的金字塔?
“财富阶层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上海消费层参差不齐,虽然拍卖公司目前也正处于转型阶段,也可能会有一些萎缩,但长期来看,上海应该还需要几家很顶级好的拍卖公司,因为市场是需要的。”虽然现在的情况是冷热不均,赵涌依然看好传统拍卖行业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发展前景。
“与传统书画拥有深厚根基、是拍场上的硬通货有所不同,当代艺术所影响这批收藏群体是一批适应目前改革开放以后的新闻化体系,并能能够接受中西方结合的特殊群体中,这些能够跨越各种文化的人士形成了改革开放以后的顶级的收藏群体。但这群体暂时无法成为硬通货”这一点在他看来,正是由于基础群体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度还不够,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一点,在沪申画廊艺术总监张离看来,新进藏家实际上有潜力变成藏家的这样的群体依然非常庞大,但只是现在美术馆、画廊所做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把这个闸门打开:“双方可能需要有某种突破点。”
如果藏家群体培育积淀完成,美术馆、画廊闸门一旦打开,上海在当代艺术市场推广上一、二级市场该如何相互平衡?孙佩韶给出了个金字塔的比喻:“如果把未来的当代艺术市场比作金字塔,金字塔塔底的二层,应该由微拍和互联网来实现,比如说我们的微拍,几乎现在十万块以下都大部分走微拍;1-2万以下,用互联网的形式,而高端的、经济塔最高的那部分艺术单件拍品或者项目在,则由传统拍卖来做。”
孙佩韶认为,拍卖行需要要回归的状态,是回到进行唯一性、价格与内容双重高端的项目,而不是去和每个画廊竞争。
“中间层的艺术品,基本面向的是中产阶级,这个部分客户在拍卖市场这两年确实没有扩充的太大。中间价位的作品,画廊可以销售掉,目前画廊都在经营这些作品。拍卖业没必要去跟画廊竞争,在当时十年前,画廊和拍卖行一起发展的。但拍卖的模式是一年几次,肯定要拍金字塔尖上的作品,要和画廊有区隔,这是未来的方向。”
张离也持同样观点:“二级市场在早几年,因为一级市场起步发育还不太稳定,而二级市场的客户资源、经营平台、从业素质相对完善成熟,所以它有的时候有会越界做一级市场应该做的事情。但随着一级市场画廊逐渐在成熟完善,互相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正常:“因为有很多事情实际上是画廊应该做的,拍卖行它应该越来越回归到它本身适合的、具有优越性的这方面,寻找稀缺的、没有替代的或者有明星效应的作品,这些非常适合拍卖行去做。而年轻艺术家的培养、成长、规划这些应该画廊比较擅长的工作范畴。”
“传统拍卖行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他们的客户、平台效应都是很强大的资源,要把优势发挥出来。”张离则指出,画廊与拍卖行业,应该共生与发展:“最早当代艺术处于地下状态,是借鉴西方画廊的体系模式移植而来的,拍卖行先建立了艺术市场、公众的平台和交易、信任度以及作品的价值判断体系,而现在当代艺术正在渐渐被公众大家接受,画廊也应该提负起中介机构建立学术、价值标准的责任,影响到美术馆、再影响到拍卖行,它应该走在前面。”
“一级市场不好,今后二级市场是不可能好的。一级市场好,二级市场迟早要好。”赵涌指出,关键是该换种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每家都应该思考有能力去做什么?你比较擅长做哪块?
“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是推广的过程,很多收藏者他并不知道怎么来系统性的收藏,上海的客户群体比较挑剔和个性,这样的市场实际上更有难度,拍卖公司只有专业上、学术上和市场上三方面都被认可的拍品,才能真正有受众群体”他表示。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