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一场肇始于互联网的金融风暴正在持续发酵,不仅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同时也对文化艺术产业的诸多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艺术品金融已经被这一效应所波及,开始崭露头角,以质押信贷为主的艺术品金融逐渐浮出水面。
艺术牵手金融,齐头并进在近些日子早已不是新闻,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金融资本不仅染指艺术品拍卖市场,而且以银行、信托、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各种资本介入艺术领域,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由此应运而生,乘势而起。2015年5月初,依托北京匡时、杭州西泠印社等国内文化艺术界领军企业,携手国内高资质专业担保机构,杭州柏融投资通过独到的艺术品质押模式设计,并借助国有银行对往来资金进行全程监管,为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带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相较于其他互联网新锐或是文创概念,艺术品金融前进的速度略显“缓慢”,人们或误以为艺术品金融即是艺术品投资买卖,或对以艺术品为质押物的融资模式望而却步,这也导致了部分业内人士对艺术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其实不然,艺术品恰恰是互联网金融最完美的拍档。
它比房子更保值,更抗事儿
“圈外人”往往误以为艺术品价值飘忽不定,而其实艺术品作为保值增值的资产已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融资期限大约在一年左右,在这个周期内,股市、楼市、甚至车市市场的走向都是捉摸不定。而反观艺术品,受益于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买家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房市屡屡受挫和股市波动不安气氛的影响下,艺术品高收益的示范效应吸引了资金的大量涌入,既有力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更是有效维护艺术品在价值市场上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也令其成为金融领域中比房产、股票更为可靠的优质质押物。
同时,在抗风险方面,艺术品作为质押物更具互联网基因,转身迅速、变现便捷。
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融资人失去偿还能力的情形,车贷、房贷漫长的司法追讨过程,动辄耗时三年五载,令人生畏。涉及到各项证件文本的取证、鉴定、转让等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更是令投资人对平台滋生不信任感。而在柏融投资的运作下,通过前期对艺术品鉴定、估值、担保环节的风控合理保障,一旦在还款环节出现违约情况,依据担保协议,质押物可立即通过匡时、西泠等大型拍卖公司转入销售流通环节,及时变现,保证投资人及多方利益不受损失。在此过程中,因为艺术品资产的特殊性,无需额外司法介入,省去诸多时间成本。
高门槛,方能更安心
其实,当我们遥望过去,2011年,当中国艺术品市场年成交额达到世界第一之时,疯狂的金融资本便开始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领风骚,艺术品市场金融化成了金融界“土豪”和艺术界“大咖”眼中的焦点。时至今日,仍不乏跃跃欲试者,但大都因缺乏相关专业素养而难以施展。
艺术品行业,尤其是收藏品,无论是鉴定真伪、价值判断、仓储保管以及对市场走势预判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速成,由此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高,相对车贷房贷而言,对准入各方要求更严格,以致互联网金融圈内,艺术品领域几乎是小众互金的代名词。
而高门槛必然孕育出高标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一日千里,却又鱼龙混杂的当下,以柏融投资为代表的从业机构,让具备轻资产、高保值、易流通等多重优质特性的艺术品金融融入更高入行门槛、更严风控标准体系,将互联网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摆脱互联网金融乱象,从中脱颖而出。
天作之合:艺术+互联网金融
艺术与互联网金融联姻,一方面能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协助资本进入艺术品领域,带动艺术金融化,催生市场繁荣。另一方面,二者结合更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补充和有力激发。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特殊性,融资主体的信用问题、风险管控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相应的法规与政策缺位较多,体制监督尚未到位,导致行业健康发展始终受限,屡遭市场怀疑。而艺术与互联网金融的“偶遇”,无论从自身硬件,还是未来发展,无疑都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我们相信,艺术和金融完美的融合正是这个产业需要的发展和趋势。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