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秋季,部分往年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一线画家开始明显体会到作品价格下行的痛感。
笔者最近也趁机抄底买进了几张心仪之久、以前一直因为价格高而舍不得出手的国画。对目前的市场行情,笔者与多位画商有过深入的交流,发现降价最主要的原因 是书画市场原来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以前市场上买的多卖的少,艺术家的作品自然一路走强。现在环境改变了,卖的比买的还多,价格自然要下来。
面对当前的市场回调,价格下行幅度比较大的是一些前期在市场走得比较快的高产画家的画作。这类画家的创作精力比较旺盛,技法娴熟,作品在市场上的供应量本身就很大,当需求骤减,画家又没有像企业那样及时把产量降下来,因而,自身承受着比其他画家更大的“去库存”压力。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画家画画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只不过是简单的笔墨纸砚,就算维持与过去一样的高强度“生产”,用最好的纸和墨也不会有多少成本负担。关 键的问题是,成名的艺术家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通常都养着一大帮的运作团队,当然这个团队的组成人员可以是“三姑六婆”那类的近亲属,也可能是 在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这也是为什么潘鹤老先生笑有些艺术家把自己当成了企业家。为了满足经营的需求,越是有名的画家,其摊子就铺得越大。所以,当画卖 不出去的时候,不仅是画家自己得闲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得闲着,他们可是要跟着画家吃饭的人,必须要有持续的收入来给他们发工资。
退一步来说,就算没有这帮人,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不可能是零成本或低成本的。不管是展览、出书,还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市场推介,都必要要给钱的。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些成本都可以通过卖画的钱或者直接以画来抵消。但是反过来,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些复杂而必要的经费就变得没有来源了。
行情不好,艺术家与经纪人、主力买家等的关系也会变得微妙和紧张。譬如主力买家,手里肯定握有不少画家以前的作品,当以前购进的作品与目前的市场价格发生 倒挂的时候,买家心里免不了就有怨气,至少是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稍不注意出台相应的安抚措施,甚或还准备给这些买家施加一定的接盘任务,买家就 会压力更大,进而疏远与艺术家的关系。经纪人方面,作品在市场上走不动,经纪人就没有生意做,在这种情况下,经纪人内心当然希望艺术家能够把作品的价格再 降一降,以便于在市场上“以价换量”。但是,前面已经讲过,那些前期以高价收进很多作品的藏家,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必定会集体要求艺术家守住价 格底线,不可以轻易让价,否则就是对前面那些买家的伤害。这听起来似乎也是合理的,所以,在降价的问题上经纪人没办法与艺术家达成共识。
事实上,只要是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就一定会有价格波动的现象。艺术品也概莫能外。艺术家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应对的心态可能就会平和点,折价出货不失为一 种明智而有效的做法。当市场回暖遥遥无期,成天处于“有价无市”的困局,怎么化解团队生存的压力?对藏家来说,其实也应该倒过来想,凡是投资都会有风险。 哪有市场只让人赚钱、不让人亏钱的呢?要画家保证自己的作品永远不降价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幅在完成交易后,其所有权也就发生转移了。一个画家,最多只 能对自己手中的画作有定价权,至于流通到藏家手里的画作,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就算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由艺术家单方面说了算的。因 此,强行让画家不降价的做法值得商榷。当然,如果画家直接在市场上与画廊抢客户、搞低价竞争,这又另当别论。
行情回调,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市场上流通的画还能不能买。以笔者和身边做艺术品生意的朋友的经验来说,当然是买入的机会。只不过,把握机会的时候心态 切不要盲目。毕竟目前艺术品市场的交流交易还不是很透明,一方面要考察,卖家是不是真的因应时势把价格降下来了,另一方面,还要留意当前的价格是否还处在 下行通道中,是的话就要判断和寻找最佳的买入时机,避免抄底抄到半山腰。此外,在弱市的环境下,卖家惜售,很多精品可能暂时会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下,投资 者最需要谨慎的是花钱买回一些劣质艺术品。这类没有任何艺术含和收藏价值的东西,就算不要钱送给你,也要考虑会不会在家里占地方。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