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手段对艺术品市场并未起到推动作用应谨慎投资
竞拍贷、画廊通、宣纸电子化产品、艺术品P2P……股票市场低迷、艺术品市场不被看好的时候,各种艺术品金融产品仍在轮番出现、试探水温。
近日市场传出国内首支艺术品投资型信托计划经历5年的封闭期后,获得近17%年化投资收益率的消息,令市场对金融拯救艺术品的能力重燃信心。
然而,对于热闹的景象,有业内人士却表示:“金融手段对艺术品市场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市场行家建议收藏者可以尝试性分步入市,考虑调整自己的藏品配置。
日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收藏级宣纸的发行和电子化交易。安徽文交中心前期挂牌的产品主要以陶瓷艺术品为主,据悉未来还将丰富拓展钱币邮票、珠宝、玉器等产品。刚刚推出的“798画廊通”是798园区内画廊的艺术品质押融资产品,只要艺术品的真实性及评估值得到文化科技担保公司和798园区方的认可,并且将艺术品质押给文化科技担保公司,画廊就可以从银行申请一定额度的贷款。
记者还发现,艺术品P2P越来越多,网络出现铺天盖地的广告:有的标榜信贷方可将流拍藏品进行无利息融资贷款,有的宣传普通投资者可以低门槛投资获得收益。
金融产品近期相继推出
金融与艺术品的联姻缘于艺术品的低流动性。“在所有投资品种中,艺术品的流动性最差。”收藏艺术品多年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这决定了投资艺术品的人必须更多考虑自己的流动资金。曾有业内人士估计,艺术品市场的资产至少有2万亿元,但实际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流通渠道、拍卖市场,每一年的成交额不过三五百亿元,流通率极低。
艺术品市场引入金融市场的概念起于2000年左右。经营书画多年的曾老板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都是一两百幅地买入当代书画,赚得艺术品市场的第一桶金。他记得有一个买家在2001年买下五六百幅范曾的作品,均价大概是5000元一尺,如果在前几年最高峰时出手,价格可达30万-50万元一尺,收益高达100倍,而到目前价格也至少为10万元一尺,也有20倍回报。
“2005年,方楚雄的作品才5000元一尺,当时很多买家都觉得不便宜,但是现在5万元一尺也不成问题,那些当时买下的都发财了。”曾老板说,作为投资方式,艺术品的回报是明显的。
据报道,最近国内首支艺术品投资型信托计划——国投飞龙艺术品基金·保利4号集合(查询信托产品)在经历5年的封闭期后,年化投资收益率近17%,据悉扣除各项费用和浮动业绩报酬后,投资人年化收益率达13.16%。
建议一:
趁低尝试分步投入
然而,金融介入艺术品市场并非一定有好的回报。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2013年有30多亿元艺术品信托面临到期兑付困难,最后通过刚性兑付、延期兑付才化解危机。”“在艺术品市场很火的情况下,这个月买的画、下个月能赚钱,在泡沫产生的情况下金融手段才能实行。”曾老板认为,当市场变化时,大部分人只会观望。而且在很多收藏者看来,艺术品下跌和股票一样“没谱”:“无法把控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我们还像站在股市的4000点上一样,还有很大下跌空间?”
精诚所至总经理陈绮雯认为,艺术品市场带有很大不确定因素:“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优质艺术品,哪些是适合投资的艺术品,怎么投资。”她认为,现在运作金融产品不是最适合的时机,倒不是因为市场不景气,而是市场存在信心问题。
当“别人恐惧时要贪婪”这样的观点被很多艺术品行家用来建议收藏者入市的时候,有的收藏者并不买账,因为以投资品身份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些艺术品必须受制于市场规律。“要了解和掌握什么时候入市,挑什么画家、挑什么作品。”曾老板说,入市时机最关键。
而陈绮雯建议,最好要边观望边适当分步入市:“再下跌的风险比原来减弱了,但是大市谁也把握不住,只能尝试性入市观望。”刘先生认为,如果能买在最低当然最好,但如果还不是最低点,但只要买对了,还是能保值。
建议二:
换货要考虑藏品配置比例
有的收藏者担心目前是很多人急于出货的时候,自己成为“接盘侠”。曾老板发现,不全是为了抛货:“不少行家出货是为了套现再买。”陈绮雯发现,有的行家把现在当作“换货”的时机:“他们会调整藏品的结构,比如本来全是当代书画的,会把一部分"换"成近现代书画;原来都是近现代书画的,又可能"换"一部分为古代书画,本来全收藏画的,又可能转到书法上。”
有行家建议,“换货”的比例不要太大,比如收藏当代书画的可以用20%~30%“换”近现代书画、书法等学术性收藏性较强的作品,而如果对于古代书画有兴趣的,也可以用10%左右的资金关注古代书画,一直专注收藏岭南的,可以把小部分资金扩大收藏海派、金陵画派、京津画派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换货”应不熟不买,尝试用小部分资金关注自己有资源可了解到真假的藏品;另一方面,市场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以收藏当代书画为众所周知的藏家,如果拿出近现代书画,不一定能完全取信于人,而收藏门类众多又整体质量高的藏家,说服力相对更强。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