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以增速放缓为特征、以集约发展为内涵的新常态,是新旧常态过渡和转折时期,对于拍卖行业来讲亦是如此。历经2009-2011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正面临理性回归、结构调整、优胜劣汰的阶段,并且还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认识行业地位、社会功能,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构建市场诚信。从2014年到今年春拍的市场看,有以下几点动向值得关注和探讨:
市场重新认识文化艺术品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新常态下,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弹性需求”成分不断减弱,各种由此前“弹性需求”迅增所致的泡沫价格带来的投机、投资机会正在消失,这迫使市场各方参与者冷静下来,回归到“尊重文化内涵、遵循市场规律”的道路上来,充分认识文化艺术品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尺度,并以此为准则开展业务经营。
就文物艺术品的社会功能而言,本文认为:鉴赏收藏功能是核心,它是基于个人眼力、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在文化范畴内寻得自我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呈现,这种“人文功能”的需求是持续不断的,也是文物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基础。投资功能是投资型社会所带来的一种市场需求,以“回报率”为首要目标,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决定是否投放及投放额度,具有逐利性和波动性。资产化功能是时代发展的新鲜事物,但其演进需要市场环境不断净化,业态支持不断到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需要文物艺术品品质、真伪、估价等问题的解决和标准建立。
质量化和差异化竞争日趋明显
在市场调整和业态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拍卖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复制模仿”和“共性生存”已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和维持企业的生存。本季拍卖发现,大型拍企虽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但其在强化自身长项来稳定质量和规模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求新、求变的探索,比如在地域扩展、专场创意、招商方式、拍卖模式等方面。而中小型拍卖企业虽然面临挑战,但其对自身质量提升的决心和差异化经营思路的调整表现更加坚定,诸如北京诚轩、北京东正、北京中汉、苏富比(北京)、海王村、北京德宝、北京博观、上海嘉禾、上海明轩、荣宝斋(上海)、佳士得(上海)、广东崇正、福建东南等一批中坚力量,凭借其明确定位、专业能力和差异化经营依然挺立,业绩优异。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因经营调整准备暂不充足而果断推迟或取消了春季拍卖,但这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一种明智选择。求质量、求差异的竞争趋势将在未来几年中愈加明显,并在此过程逐步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
国际拍卖理念逐步被理解和运用
国外拍卖业经过三百余年积淀,拍卖“常态化”、“亲民活泼”、“低成本高效率”等成为多数拍卖企业行之有效的市场经验,并培育了广阔的艺术消费需求市场。“常态”、“活泼”是国际拍卖场所的人文特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常态化的拍卖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参与的市场,但又因其文化的特点,在活泼中不失优雅,在风趣中不失风度;而“低成本高效率”则是国际中小拍卖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仅降低运行开销,更是压缩文物艺术品流通成本,让利客户,有利于快速结算与交割,是保证拍卖企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近一两年来的国际交流活动,这些理念逐步得到我国拍卖企业的认可和接受,一些拍卖公司也开始进行尝试,比如“专题化拍卖”、“品鉴+拍卖”,“线下+线上”等模式,激发出相当数量的艺术消费群体和市场。
信息化助推行业升级改造
在科技时代面前,对于拍卖机构来讲,如何结合先进的IT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启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成为现阶段拍卖行业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当下,拍卖市场正在进行重新判断、重新定位的过程,各拍卖企业已经开始主动适应潮流,进行有益探索。一方面借用互联网平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比如在线征集、在线审鉴、电子图录、在线拍卖直播等。另一方面借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营销、有效管理,比如建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模型、广告有效投放、自媒体等。这些有益并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尝试将助推行业升级改造。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