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评价一个艺博会的成功与否?数字。5月3日,第十届艺术北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落幕,整体展出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来自世界各地140余家画廊和机构参展,参观突破8万人次,98%的参展商均有交易,10家以上参展商带来作品全部售罄。
“这个博览会浓缩地体现了中国内地当代艺术市场在过去一个时代里的发展和变化。”“艺术北京”的艺术总监、创始人之一的董梦阳对记者说,“比如这两年水墨展品多起来了,这是市场的变化反映,我们是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把关,尽可能的去找到好艺术品和好画廊而已。这平台上让更多人便于在二、三天中集中观看当下最热门的艺术品,因而每一届的热门都是中国艺术市场上的关键词。”中国的当代艺术虽然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但它的市场却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早期的艺术北京,重点专注在当代艺术上,当时仅有一个“当代馆”,后来开设了“经典馆”,直到如今的“设计馆”,艺术北京为了吸引画廊以及买家,可谓做足了功夫,不仅从艺术门类上海纳百川,在场馆布置上也花尽心思。
消费艺术,在早些年,是一个贬义词;放在当下,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中性词。它表述着一种客观事实。在4月30日的VIP预展专场上,衣着光鲜、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这个夜晚洋溢着社交的气息。艺术北京走过了10年,就像所有国际大型艺术博览会,在VIP日迎来既是重要买家,也是支持博览会持续举办的金主。买家们在艺博会上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贵宾待遇,因为做为一个商业活动,权柄一直都掌握在需求方。
无论是艺术北京、ART021、香港巴塞尔,这些具有明显地域标志的名字,其定位也一致具有地域性,着眼于当地买家的需求。例如,仅仅与第九届艺术北京相比,第九届上几乎各家参展商都有带的水墨作品,今年已经颇少出现,从各家画廊带去的作品来看,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的态势。“艺术北京抓住了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对当代艺术的需要,在兼顾专业性的同时,非常重注本土化,非常清楚它要服务的是一个以北京为重点的艺术市场,这个目标一直很清晰。”多次参加艺术北京的星空间负责人房方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内地一级市场中颇受关注的艺术家,比如谭平、尹朝阳、王玉平的作品依然可以在艺术北京上看到,而且销售成绩都不错;随着抽象热,梁铨、马树青、迟群等中青年一代的抽象艺术家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画廊频繁亮相;在艺术品市场动辄进入百万门槛的时候,青年艺术家因为价格适中,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买家们的关注,艺术北京上青年作品甚至有半壁江山的态势。
与3月份在香港闭幕的2015香港巴塞尔比较,艺术北京的地域化特色颇为明显,唯一一幅达明安·赫斯特作品则是非卖品,而在今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火爆的日韩艺术家作品则非常少见。而香港巴塞尔上更多的国际面孔,在艺术北京上鲜有见到。艺术北京提出的“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口号音犹在耳,画廊则更为现实地带来更让更多北京买家们普遍接受的中低价位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多次参加香港巴塞尔的索卡艺术中心负责人萧富元一语中的:“香港巴塞尔的场租比较贵,所以我们可能会挑一些高单价的作品,而在艺术北京我们选择年轻一些的艺术家。”
从艺术北京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参加该博览会的北京买家们也确实对中低价位作品情有独钟。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成交作品均价为10万至20万元的作品占比60%,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参加香港和上海博览会的画廊,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作品到北京,实乃供需关系所致。这也造成了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画廊展会期间销售过百万,而有的则一件也没卖出去。
有意思的是,此次有14家中外画廊首度参展,首次加入艺术北京的画廊却带了一股新风,尤其一些年轻画廊更是成绩喜人,而之前的冷门类也出现了新苗头。刚刚在北京开业的希帕画廊,带来安塞尔·亚当斯、杉本博司、大卫斯通、茱莉亚·布莱克曼的当代摄影作品,总成交量过半;去年带来水墨作品,而今年带来荒木经惟摄影作品的亦安画廊,销售也近半。影像作品通常在大型艺术博览会中都是少数派,而在此次艺术北京博览会中却成为新的收藏热点。
纵观中国内地林林总总的艺博会,中艺博去年迎来了第十届,在今年第十一届的时候,已经改为一半画廊,一半艺术家个展的形式出现;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在2014年迎来新的团队,却在一片骂声中落幕。相对于这些老牌的内地博览会,新兴的博览会则显得生机勃勃。ART021于2013年在上海创立,首届即邀请到了香港以及北京的重要画廊,包括白立方、长征空间等;2014年创立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开启内地影像博览会的先河,首届即吸引了全中国的眼球,并掀起了一股影像热。中国的艺术博览会与国际一流的艺博会相比,无异于是少年和中年的比较。虽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却在同一平台上,小步慢走的大集式模式是否还适用于当下呢?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