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保利、佳士得、苏富比的预展都出现了更多的当代水墨作品——这是2012年以来持续的一个潮流,之前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先后辟出当代水墨类的专场拍卖,在2013年则引起更多画廊、海外拍卖行的联动,不仅内地水墨展览数量激增,去年3月苏富比在纽约举办“水墨:中国当代水墨展售会”,佳士得在亚洲艺术周中推出“阅墨——中国当代水墨画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去年底也乘势举办“水墨艺术:中国当代绘画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是近两年最可观的艺术现象之一。
有趣的是,由于面向的市场不同,中国国内拍卖行、画廊举办的当代水墨展览、拍卖倾向于尽量扩大外延,把中青年艺术家稍有新意的各类作品都包括进来,“新文人画”、“新学院派”、“新工笔”乃至“实验水墨”下的各类创作几乎都可囊括其中,显得杂而泛,佳士得、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当代水墨展”则收缩外延,倾向“实验水墨”一系的艺术家和部分有海外背景的水墨艺术家,如刘国松、李华弌、刘丹、蔡小松、谷文达、徐冰、杨诘苍和邱志杰等,因为他们在纽约、香港主要面对的是熟悉当代艺术的海外、港台乃至部分内地收藏家。不过未来他们也在内地进行拍卖和销售,对作品的选择策略也会参考内地的时尚。
目前当代水墨热潮中最受关注的是“新水墨” 艺术家,他们主要是19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有中西融合因素的艺术家,但是并没有明确的“风格性”。他们之所以在最近两年崛起,或许因为艺术市场在2008年折戟之后,经纪机构都在寻找新的收藏和投资品类,新水墨能快速热起来,也是因为恰好处于这一市场转换点:传统的古代和近现代水墨收藏家想进一步扩展当代藏品,而当代艺术的藏家则转向更为保守的视觉性艺术方向,新水墨可谓两者交集所在,它们具有暧昧的调和性外表:既有传统的中国符号性的元素、材质,又具有现当代艺术的形式感乃至观念意涵,或许可以用“新调和主义”或“折中主义”可以形容这一潮流。
不仅仅在水墨市场如此,事实上当代艺术在2008年以后整体出现了“新调和主义”的趋势,直接呈现中国现实的社会场景、政治波普类的作品遭到冷遇,一方面是流失了很大一部分海外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为内地的收藏者和投资者抵触。在此情形下出现了一些用油画描摹中国山水、花鸟、园林等的艺术家,他们的参照点往往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像,而加以些许变动,虽然在2008年之前就有类似的创作,但是在2008年以后数量则明显增多。当代艺术家们试图让传统元素“加持”自己的创作,更为当代艺术更多的“历史厚度”。同时,艺术家们创作的视觉可观性也明显加强,很多作品适于悬挂在家中的墙壁上欣赏,而不是像之前几年更多艺术家追求超大尺寸和刺激性的画面。
这种有点保守主义的艺术创作潮流的出现,或许和中国目前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关联。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人们更为关注“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很容易就会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撑性力量加以引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从高速增长时代到中速增长时代的改变,普遍的乐观情绪已经逐渐变得更为谨慎,不再爱好鲜艳、刺激、辩论的艺术,而喜欢更为精致美观的绘画性作品。同时,国立美术馆、博物馆也容易接纳当代艺术中倾向水墨的作品,也发挥了一定的引导性作用,相信最近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也将着力这一方面。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