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豪是拉升当代艺术价格的主力,但不要忘了,他们是善变的群体。
长久以来,新艺术一直是投机式购买的最佳途径,但艺术经济最大的泡沫却是在过去几十年才开始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及2005年前后这两段时期里,都是涌入的新资金和升温的媒体关注让人们对当代艺术更加趋之若鹜,而泡沫也更清晰可见。
上世纪80 年代,艺术市场的行情一路上涨。市场对日本收藏家所持印象派作品的需求出现井喷,而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屡创下破纪录高价。1990年,Julian Schnabel在1987年创作的Portrait of David McDermott在纽约苏富比以24.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然而11年之后,同一幅画作在纽约佳士得再次出售时,价格却低了很多——9.4万美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在20世纪70年代末,拍卖行将当代艺术单独归为一个门类,这个举措彻底改变了当代艺术的交易模式。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佳士得在1978年举办了它的首场当代艺术拍卖会,总成交价为56.2万美元。而到1988 年,该拍卖会的总成交价已经升到了2240万美元。
1989年,美国经济开始衰退, 低迷气氛弥漫到了90年代初期。此时,国际艺术市场的泡沫破裂了。据《纽约时报》报道称,到了1995年,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们在拍卖会上“几乎再也没有举过出价牌”。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艺术市场表现得相当保守。
不过,下一轮增长的种子已经播下。在东德的莱比锡,包括Neo Rauch在内的一群三十多岁男性为主的画家,组成了“新莱比锡画派”。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群画家 “突然间变成了地球上最性感的人”, 时任MoMA策展人的Joachim Pissarro对《纽约时报》说。与此同时,亚洲的另一群画家也引起了关注。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等一批受西方艺术影响的中国艺术家被介绍到西方。
本世纪头十年的中期,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又屡次破了纪录。涌入这一轮暴涨的资金量更加庞大,汇集了来自新富市场如俄罗斯、印度和中东地区的买家。“玩世现实主义作品”成了当代艺术拍卖圈的常设;然而,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到来,它们的时代也走向终结。过去曾屡屡拍出六位数高价的莱比锡派画家如今逐渐变得默默无闻;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上也是几经起落。
经过这一轮修整,大部分市场在数年内已恢复了元气,但形势又有了新发展。
2013年11月,纽约拍卖市场出现了反弹迹象,但据路透社记者FelixSalmon表示,这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处在一个投机肥皂泡中,反弹预示的是即将到来的崩盘。艺术市场研究公司ArtTactic总监Anders Petterson说:“市场在2009年就萎缩了,但没有破灭。”Petterson认为,是超高净资产人士(2013年《世界财富报告》界定的拥有资产超过3千万美元的人士)在维持着这个肥皂泡,也正是他们推高了艺术品的价格。“问题在于,” 他说:“艺术品在这些人的愿望清单上还能停留多久?”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