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大家庭3号》
《生生息息之爱》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 、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曾于1997年荣获英国coutts国际艺术基金会所颁发的亚洲当代艺术家。作为当代F4之一的张晓刚,作品价格一直处于领衔地位。对于其作品市场,专家认为由于其作品已经处于较高价格,未来或将缓慢上扬。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张晓刚历年拍卖TOP10作品。
1、《血缘:大家庭3号》1995年 2014年春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8300万港元落槌
2014年4月5日当晚21点15分,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上,四川艺术家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以5000万起拍,最终以8300万落 槌, 含佣金成交价为9420万港元。
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创作于1995年,是《血缘》系列中最重要及最成熟的作品,曾在2008年以4736.75万港元创下艺术家个人纪录。《血缘:大家 庭3号》是该系列最重要及最成熟的一张。它有着经典的三人家庭构图,其中居中的儿子戴着毛主席别章及手臂布章,更是该系列中的唯一一张,深具意义。
2、《生生息息之爱》1988年作 2011年春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7906万港元创纪录
2011年4月5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张晓刚的三联作《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 港元( 约合6660万人民币)成交。
作于1988年的《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尺幅宏大,代表泥土的黄褐色画面上描绘了多位裸露上身的原始男女,与襁褓中的婴儿、羔羊、鸟兽一起栖 身于 大自然中。作品表达了对生命力的歌颂,也对生命发出最原始的探索和询问。[NextPage]
《血缘:大家庭一号》
《血缘:大家庭》
3、《血缘:大家庭一号》1994年作 2011年秋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6560万港元成交
《血缘:大家庭一号》是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中最早期的一张作品,它首次亮相于一九九四年的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当代艺 术双 年展上,是这个 当代中国艺术图腾首次发表于国际艺术舞台上,比后来回响甚大的一九九五年威尼斯双年展更早。可以说,《血缘:大家庭一号》与一九九 四年 的圣保罗当代 艺术双年展,同样是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潮流接轨的重要里程碑。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脍炙人口的系列。80年代中国推行门户 开放政策,西方文化一下子涌入,大大冲击了中国的艺术界。
4、《血缘:大家庭》1995年作 2011年春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5666万港元成交
在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图册中,张颂仁曾写道: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人物造像把人像都幻美、理想化。主角都凝重而尊严地营造一个足以流芳后世的 形象。像早期摄影室的人像照片,每人面上的瑕疵斑黠都给灌涂洗剔清,以致完美纯洁……这些人物代表了今日的群众。十多年后,这些群众作为一种图 式,已经超越了画布,成为了时移世易的象征。张晓刚属于那个暗蓝色和军绿色的时代,也代表了那个已然逝去的时代中最敏锐的目光。[NextPage]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5、《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1993年作 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5218万港元成交
张晓刚的重要作品《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以5218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成交,超越3500万港元之高估价成交,成为该系列第三高价作品。该作品一直藏于 欧洲,首次现身亚洲拍场,作品以标准的三口之家为构图,画中婴儿的原型乃艺术家二哥,作品在技法上虽然有着早期作品表现主义痕迹,但更多是向超现实主 义靠拢;平涂式的画法、中性化的人物及柔和的色调,皆深深影响着张晓刚后期的作品。
6、《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1992年作 2010秋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5218万港元成交
2010年10月4日的香港苏富比2010秋拍“当代亚洲艺术常设拍卖专场以2.06亿港元收官,总成交额高于最高总估价近3,400万港元。其中的最大高潮自然是印 尼华裔藏家余德耀以5,218万港元(折合45,553,140 元人民币)买下张晓刚1992年创作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据余称这幅作品计划安置在其正在 上海筹建的一家私人博物馆中。[NextPage]
《血缘:大家庭——父与子》
《血缘:大家庭之二》
7、《血缘:大家庭——父与子》2001年作 2011年春季拍卖会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866万港元成交
我们可以于创作于2001年的巨幅油画《血缘:大家庭—父与子》,看到张晓刚扩大系列的包容性,那些核心性的内容变得更加仔细,在肖像的探索方面显得 更为深刻,在阐释命运和历史的本质之上形成独一无二的绘画视野。
8、《血缘:大家庭之二》1995年作 2008秋季拍卖会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642万港元成交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之二》,原为大导演奥立佛·斯通收藏的主要藏品之一。在《血缘:大家庭之二》中,画家加强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三个人之间似乎 有强烈的纠结。每个人物的脸孔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如相似的眉形和鼻子的弧度。画作中以红线象征“血缘”,以灰暗如牢房的房间为背景。画中的男孩强调 中国社会中对于长男的重视。儿子的黄色肌肤对照近乎色调黑白和眼神飘忽的父母,凸显两代在文革时期的冲突,让观者想起当时的年轻人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 鼓励而对抗传统。每个人脸上都有一块色斑,看起来像伤疤,代表着社会带来的内在和外在创伤;也像光线的照射,象征对未来的希望。[NextPage]
《血缘:大家庭12号》
《血缘系列:陈为民》
9、《血缘:大家庭12号》1996年作 2013年秋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2588万港元成交
创作于一九九六年的《血缘:大家庭12号》,这是艺术家最早描绘他和心爱女儿欢欢的画作之一,作品罕有地采用了父亲和年幼女儿在一起的特别构图。同 时巧妙展示了艺术家从〈血缘:大家庭〉早期到后期审美风格的改变,微妙但绝对关键的改变。 作品呈现了一位具有学者风范的父亲在黄色面孔的年幼女孩身后 。《血缘:大家庭12号》是艺术家所有作品中是最早,也最精妙地描述了父女关系的一幅佳作。
10、《血缘系列:陈为民》1993年作 2011年春季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2306万港元成交
张晓刚的《血缘系列:陈为民》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以2306万港元成交。[NextPage]
张晓刚谈一个艺术家要学会怎样画地为牢
张晓刚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您刚才也说了,后来您尝试了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在不锈钢上做画,绘画和日记结合起来,文字和绘画结合起来,这些我们应该不会去解读它?
张晓刚:实际上从思想根源上来讲差不多,《大家庭》可能更多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两种价值相撞以后人被社会价值给同化了以后的这么一种状态,所以它可能产生了《大家庭》,它反应的更多是偏向于社会学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家庭,它可能是一种社会的浓缩。
到后来我怎么样又回到个人的一种状态去关注,但它的主题可能还是社会和人之间的两种不同状态的冲突也好,并存也好,你要描述,是很典型的,就是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么一个媒体的时代,在媒体的时代里面,个人的感受和媒体的语言之间发生的一种关系,我把这两种关系并制在一起,产生了《描述》这套作品,包括它发展到后来,像用日记和钢板和绘画的结合,实际上都和这个有关系。
因为我们的时代变化得越来越快,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面,一个人他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一个心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心里上的适应能力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们一个很年轻的人他就开始怀旧,因为他每天感受最清楚的一点就是他不断地失掉,而不是得到,他得到的越多他感觉到他失去的越多,所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问题,它可能是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
我关心的是一个人他在面对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种心里状态是什么,可能我就偏重于我就回到过去,我在记忆中去寻找,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怀旧,你越是快速发展,我越是想在已经失掉的里面去寻找和我们有关的这部分,对我们生活能产生意义的那一部分,可能是我比较关心的。
还有,就是它对我们心里的结构造成影响的那么一种状态,这也是我比较关心的,所以就形成了我这个系列的作品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一种不断失忆的状态。
记者:就是您的《失忆与记忆》这样一个系列?
张晓刚:对,《失忆与记忆》它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的,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不断地失忆的状态,但是记忆是你摆脱不了的,但是今天我们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也怀疑,所以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真实的回忆,我们需要有一种回忆的状态,它就形成了一种悖论,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今天又要生存下去,又必须要学会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失忆的能力,就像你一个外地到北京来打工的人,你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你得忘记你是从哪来的,你得把你过去的习惯先扔掉,你才能有生存的一种可能,否则你就要被淘汰,这是时代逼迫每一个人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力。
但同时记忆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扮演一种角色,它越来越重要,所以就形成了现在我们这样一种心里的结构。我觉得当你体会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有意思,其实它可能跟《大家庭》作品前后也有一些相关联的东西在里面,但同时它也是今天时代的一种体验,所以不太一样。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视觉的,同时又是隐讳的、暧昧的,甚至可能有点诡计的。
记者:我觉得您的作品还是很能触动人内心深层的那一块地方,比如说我看到您有一个个展,是在一个很空旷的空间,这么大一个空间放了一张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心里上的触动?
张晓刚:对,这也是我希望我作品达到的一种氛围,那种氛围就是起码他不是一种很欢腾的,他是孤独的一种氛围或者貌似怀旧的一种旧的感觉,不是新的感觉的这么一种氛围。另外,我希望它不是一种很直白的可以用直白的语言去描述的,我希望它更多是一种视觉的同时又是一种隐讳的、暧昧的,甚至可能有点诡计的,都无所谓的,但它又是具体的,而且它越具体它越暧昧,所以我摆一个床在房间这是非常具体的,但是它营造的氛围是非常暧昧的一种氛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达到这么一个感觉。
记者:还包括您的《绿墙》系列。
张晓刚:对,《绿墙》的经历,我是来自于我父母,因为我2000年回去看父母的时候,我发现这么多年他们一直保持这个生活习惯,家里面刷着绿墙,他们家居的摆设,哪个东西配哪个东西,非常讲究,我还曾经帮他们打乱了家里的布局,过两天我回去看他们又还原了。我在想为什么,他接受不了我的这一套美学,他已经习惯在那种环境里面,他坐在那心里面就踏实。
可能在我眼睛里看那个东西是有问题的,但是在他的生活中他觉得那个东西是很真实的,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我们从五十年代可能更早,就是以《绿墙》为标志,已经使他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就是他在里面他去配东西也好,他在里面生活,他精神上能够有一种安全感。
比方说《绿墙》这个概念,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公共环境的概念,但是它在中国人的家里面也是这样一个环境,所以你分不清公共环境和私人环境之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中国人长期以来不要私人生活的,他要在最小的空间里面去体验出公共的价值,其实这个就跟我的《大家庭》的主题是一样的,就是你的私人照片,他要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照片,他不要我这个人长得什么样,你要把照片修得跟那些伟人一样最好,跟大家认为的那些最美的人一样最好。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后来我看好多国家的人也有这种习惯,他们来看了以后也说我们的爷爷奶奶这是这样,就是他有一个公共的美学,他和个人的生活发生了一种很奇特的关系,这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中国我觉得它可能特别突出,就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面你都能感觉到。
记者: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从哲学的角度上去思考。
张晓刚:哲学上不敢说,太高了,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而已。我觉得从《绿墙》这样一个点去展开,所以我现在画一些画,《里与外》这个系列里面,画的室内,我就刻意地去寻找他们摆设家庭环境的那种关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什么样的沙发配什么样的茶几,配什么样的植物,配什么样的灯,我觉得这些都很有意思。
那么到了公共环境,外部环境,我加了很多,像高音喇叭这些,也是我想强调这种公共价值对很多方面的一种影响,就是这样。
记者:我看您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有一个红线,它的那种符号的代表意义是一种学员的关系,用符号的形式来表示,那红线和绿墙都是一种符号的解读吗?
张晓刚:差不多。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去关心市场,选择这个职业,意味着你要做好贫穷的准备。
记者:目前您被称作是最受市场欢迎的艺术家,您如何理解?
张晓刚:能被市场接受,我觉得是一件好事,但千万不要为市场去创作,我是这样来看待市场和艺术的关系,如果能被市场接受,就是你真诚地创作,又被市场接受,当然是件很愉快的事。但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去关心市场,也许你被市场接受了,说明你运气好,还有人愿意花钱来买你的艺术,我觉得对这些人也要说声感谢。但是如果没有人来买你的艺术,我觉得不应该影响艺术家对艺术的一个基本的追求和一种信念,所以这个态度我觉得是应该一直保持下去比较好。
因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其实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你要做好很多准备,包括贫穷的准备。现在来看你得做好可能有钱的准备,我觉得好多人是更多地愿意看到这种准备,但是你不要忘了百分之八九十的艺术家可能要做好贫穷的准备。但是这个是艺术的魅力,对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其实是艺术能给你带来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我觉得才是最有意义的。
记者:作品受到市场的认可只是一种附带品?
张晓刚:其实严格来讲,一是让他把作品完成了以后投放到市场,市场怎么样接受他其实跟艺术家已经没关系了,其实已经是另外一个游戏的范围,艺术家应该不要去太多地关心这个,我是这样一直认为的,所以我也不太关心有些艺术市场的拍卖,什么一会儿又上去,一会儿又下来,我觉得这个跟我没关系。
记者:因为您现在的作品在艺术品收藏里面是非常火爆的。
张晓刚:也不是非常火爆。
记者:所以我们就想问一下,跟这个市场环境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
张晓刚:其实这个关系很简单,艺术家是负责创作的,艺术市场是负责买卖的,买卖实际上是另外一些人在控制,或者它有它自己的市场,它有自己的规律,也许你今天卖得很好,明天不一定你可以永远保持,虽然我不懂经济,不懂市场,我想这个跟艺术的创作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如果说你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好的市场,我觉得也只有一个前提,对我来讲,尤其是对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讲,只有好的作品才会有好的市场,如果没有好的作品,那个市场真的就是一个泡沫。所以对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去关心市场怎么样,最重要的还是得回到市场上来,怎么样把你的作品做得最好,可能你才会有好的市场。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好的艺术就会有好的市场这么一个想法。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跟您的谈话当中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哲理,谢谢!
张晓刚:谢谢!
(文章来源于腾讯文化)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