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买艺术品,大多数人脑海中可能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群买家,在拍卖席中正襟危坐,在拍卖师极具煽动性的鼓躁中频频举牌,价格越来越高,最终价格定格于小槌落下的一瞬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交易过程都如此,近年来,“私人洽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被买家和拍卖公司所亲睐。
“私人洽购”一词对应“公开拍卖”而存在,听起来时髦而新鲜,然而,私人洽购业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经营模式,其实质就是议价买卖,就像我们在市场上买小贩的商品,总会讨价还价一样。“私人洽购”让我们实现了买艺术品也能如此灵活自由,和商家协商一个合适的价位,买得开心、放心。
“私人洽购”是公开拍卖交易的一种变通方式,它通过比公开拍卖更低的手续费、更直接的交流和私下沟通来促成一对一的交易,价格则由买卖双方实际商议。从之前的秘而不宣,到如今公开推广,“私人洽购”风潮渐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品市场的供求变化。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保利拍卖新成立了一个部门--贵宾部,该部门针对其高端客户提供私下洽购服务,推出365天非拍卖交易模式的部门;在佳士得(Christies)的官方网站上,“私人洽购”已成为独立频道,并大力推广此业务,由此可见各大拍卖公司对这一业务的重视程度。国际上,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大拍卖公司近来把“私人洽购”作为其拍卖业务的补充方式。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佳士得全球成交额达24亿英镑,较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私人洽购”成交额达4.652亿英镑,较去上年同期增长13%,连续3年创下佳士得及艺术市场有史以来最高的上半年度私人洽购成交总额。
拍卖机构为何热衷“私洽”?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让重要作品免受漫长展拍过程中的折腾;避免拍卖中估价不准而导致流拍的尴尬;为所谓的贴心服务贵宾客户,笼络客户资源,还可以保证拍卖款立刻到账,如此多的好处,拍卖行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洽购行为的发生时间来看,“私人洽购”可分为直接洽购和拍后洽购。直接洽购直接将艺术品与买家牵在一起,灵活、方便地促成交易,这一方式除拍卖行采用外,画廊、艺术机构等也广泛采用;而拍卖会后的“私人洽购”,实际上是给流拍艺术品的第二次交易机会。基于种种原因无法在拍卖现场举牌的买家,会在流拍后的私人洽购中获得较好的议价机会,但在这一过程中拍卖公司是否扮演第三方中介角色且尚不可知。
任何新生事物都难免争议,对于“私人洽购”的是非争论也不绝于耳,是否违规?是否越权?是否搅乱市场?对此我们很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艺术品消费受众,操作更加灵活的“私人洽购”是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一方面,拍卖公司的专家团队博学洽闻,对市场了如指掌,他们会为客户提供专业意见,并以一对一形式为委托人与买家制定切合双方需要的洽购方案;另一方面,拍卖公司的私人洽购服务可在数天内替您完成交易,买家不必亲临现场,费心费时,而且拍卖方也会按照拟售的物品类别联络合适买家,同时避免现场买家间的价格哄抬,为买家争取最佳价格;第三,更低的手续费和拍卖佣金也颇为诱人;另外,如果您希望购入未有推出拍卖的艺术品,或有需要为特别场合物色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专家还可以帮你搜遍全国,甚至全球,以理想价格为买家淘得心仪的艺术品。除了看到上述优点,艺术品买家还须保持清醒,应该看到,“私人洽购”毕竟只是私下交易,缺少一个透明度较高的交易平台,还有监管、保障体系的缺失,安全系数低仍是现实的软肋。
虽然“私人洽购”给艺术品收藏者带来一些新的选择,但话也得说回来,术业有专攻,艺术品一对一交易本是画廊、艺术机构的专长,而拍卖公司的主要责任还是搞好公开拍卖,偏离这个中心去大搞私人洽购多少有点不务正业,或是不正当竞争的嫌疑。另外,现在征集有份量的拍卖标的早已非常艰难,这已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的共识,如此这般还大搞私下交易,无疑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拍品又被分流了一部分,拍卖会的精品效应也随之下降,长此以往,拍卖公司的业务特色不仅大打折扣,而且也让自身的行业威信扫地,更使整个拍卖行业的口碑轰然坍塌,此行为也无异于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不可否认,拍卖行业和艺术机构开展私人洽购业务的时代已经或者即将到来,在这个新的形势下,是迎新还是守旧?无论艺术品收藏者如何选择似乎都有道理,但我想说的是一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收藏者应自己分析“私洽”与公开拍卖在整个流程上的多种差异,区分利弊,还要对洽购的拍品的价值高低、真伪好坏自行判断。如果缺少研究,或仅是头脑发热就盲目尝试,那很可能是自以为捡了便宜,实际上却上了某些不良拍卖公司的当!所以,对于“私人洽购”,还是理性为好。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