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
马年伊始,艺术品市场接连传来利好消息。
先是国外数据。根据2013年作品成交额,著名艺术品交易和研究平台Artnet评出年度“十大艺术家”,张大千、齐白石、赵无极3位中国艺术家进入榜单。其中,张大千以3.206亿美元成交额高居第3,仅次于安迪·沃霍尔和巴勃罗·毕加索。
再看国内数据。2013年,全国共举办2450场艺术品拍卖会,成交总额为313.85亿元,较2012年增长11.67%。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曾梵志《最后的晚餐》、黄胄《欢腾的草原》等9件拍品成交价过亿。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艺术品市场的“春天”正在到来。
然而,情况真有这么乐观吗?
2013年9月,藏家刘益谦耗资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功甫帖》。没想到,经过上海博物馆专家鉴定与考证,认定其为伪本。此后,围绕《功甫帖》展开的论争持续上演,迄今尚无定论。
《功甫帖》并非个案,此前拍出253万元的油画《池塘》,就被吴冠中亲笔证实“非我所作”。成交价均超过3亿元的黄庭坚《砥柱铭》、王羲之《平安帖》、齐白石《松鹰图》,也先后遭遇作伪质疑。
真伪之争不过是艺术品市场隐患的冰山一角。
比如,有评论者指出,当下的艺术品定价机制,是艺术家定价,画廊在此基础上翻倍。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不会再经过市场矫正,造成“只升不降”的升值表象,使艺术品价格缺乏说服力、公信力。又比如,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中,存在不少成交却不付款的“假拍”行为。“假拍”数据进入艺术品指数计算,便会影响其真实性。因此,不少商家对指数持保留态度。而上述市场乱象的始作俑者,有不少恰恰是市场的参与者:商家、藏家、委托人、拍卖公司、竞拍人……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成熟的艺术品,也不缺少消化这些艺术品的市场需求。我们缺少的,是能够与之配套的、真正成熟的艺术品市场。这会使得国外藏家不敢贸然购入中国艺术品,对其真正进入西方收藏体系造成阻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的培育,说到底还得从制度层面加以改革,同时,也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否则,空有豪掷千金名作在手的爽快,却无“可持续”的良性市场发展,终究免不了“泡沫”与“土豪”的讥刺。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