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寻和他的藏品,仇晓飞《国营物》2010年
林正和他的藏品,草间弥生《对性的痴迷》
近年来“藏二代”的概念被反复提及,按照一般的逻辑:首先父辈已是一代藏家,子女在收藏跑道上接过了父辈递过来的接力棒成为二代收藏者。早在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召开之际,就有业内专家提出“藏二代”的概念并建议大会“可以采访老收藏家的后代,让他们来回忆祖辈的收藏经历与精神”。被采访名单中有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等。有人初步统计过,现在市场上的主流收藏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到60岁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已经在考虑传承和接班问题了。
的确,在当今艺术市场中年轻面孔与日俱增。在2013年北京春拍期间,据匡时统计,第一次参与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客户占新开发客户的20%;保利的数据亦显示,2013年春拍超过40%的买家是第一次进入拍场。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认为:“新面孔”已渐成未来市场的中坚力量。然而仅靠“新面孔”或者“年轻”未必就是“藏二代”,“家传”和“承接”二者齐备才符合“藏二代”定义。
不过年轻人似乎不喜欢这样的称谓。周大为——信都国际董事长、年轻收藏家,同时是“艺术北京”年轻收藏家论坛的创办人,与许许多多年轻收藏家再熟悉不过的他闭口不谈承传,在他看来“藏二代”的说法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并坚信任何一个年轻藏家都不会接受。“用‘富二代’或者‘藏二代’来定义我们是令人反感的!”周大为这样跟笔者说。
收藏新生代
让周大为感到不舒服的还有“藏二代”听起来让人觉得“没有自己的态度”。他敢保证有成就的年轻收藏家都不认同这样的称谓。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周大为,在校读书期间就参与很多策展、国外布展方面的工作,接触了很多艺术家,顺其自然地在没毕业之前就已经进入收藏和策展中来。2005年起涉足艺术收藏。他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判断,从20世纪杰出华人艺术家关良、吴大羽等大师的重要早期作品,到国内外重要当代艺术创作,再到钱币、古籍和连环画——均被他纳入私人收藏之列。如今,他的收藏关注点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中国美术史上有名的画家,另外一块是近现代有留洋背景、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他致力于找寻他们之间相连的脉络。
与周大为一样,年轻一代收藏者的收藏思路与老一代明显不同,他们极少因袭传统,更关注当下。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陆寻不仅是年轻的当代艺术收藏家,还是南京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更欣赏与艺术家产生互动,“过去每件收藏的作品都是我确信会持久打动自己或者是能让我的感知进步的。有空一定会去世界各地看高水准的美术馆和展览,和艺术家深入交流,并认为这些比拥有一件艺术品来的更重要。”他说。
台湾青年藏家林正,毕业于加拿大雪尔顿学院多媒体艺术硕士专业,自小受父亲林明哲的影响,较早就接触了艺术品及收藏家。在与上一辈藏家的接触中,林正意识到:买对的比买贵的更重要。他第一次收藏就购买了风靡全球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对性的痴迷》(Sex Obssesion)。“就算你能够花大价钱买一件看似价值连城的东西,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并非真正喜欢它,早晚有一天你会感到厌烦。我收藏的东西不算多,但是每一件我都视为珍宝。”2005年,林正来到北京,并在798艺术区建立了自己的“山艺术·林正艺术空间”。也正是从那时起,林正开始发展自己的收藏观念,并开始领悟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新旧之间
也许,在当下中国的艺术市场里,大收藏家基本上还是第一代,年轻收藏者在市场中还属于初期起步阶段。然而这群年轻人正在形成一股引人注目的新力量,曾经的旁观者已经走到台前,中国的收藏家群体也处在更新换代过程中。在这个时候提出“藏二代” 称谓已经无足轻重,问题是中国年轻收藏家的兴起和成长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意味着什么?
他们崇敬传统文化,但对时尚更加敏感。老藏家闻所未闻的安迪·沃霍尔、马琳·杜马斯以及草间弥生却被他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趣味跟老藏家部分是重合的,但他们更多地追求观念艺术、国外非传统的艺术以及特殊的装置艺术。他们的品位和理念与老一代藏家已经大相径庭了,因为他们拥有了更加宽阔的视野。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对更加前卫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当代艺术的国际趋势具有更高的认知度。
与其说他们年轻,不如说他们的收藏风格和理念引起关注。可以预见,年轻藏家的趣味一定对未来有引导作用。他们不希望被称为“藏二代”,但他们一定是中国收藏文化的传承者。不用很久,他们就将会影响整个收藏文化,他们的收藏将会成为多元化审美的重要力量。
(实习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