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市场不需要“消费”艺术

2013-12-27 09:20:1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作为一位艺术市场的参与者,我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地产行业的会议,来的都是做地产的大佬——嫁接艺术产业,已成为当下经济圈的一种时尚。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吸引了很多所谓的商业开发。而我有资格混迹于这样的会议,是因为现在很多地产都在做文化商业地产。并且很明显,我是作为文化艺术的调料放进去的。

  某企业领导和我提及他们刚成立的文化地产项目,投资巨大的城市地产综合体。我很期待去学习文化地产如何做文化这盘佐料。结果他告诉我,他的项目中有文化内容,譬如电影院、婚纱摄影棚。我愣了下不知如何接口,讪讪地说,您说的文化和我想的文化有点区别。因为在我看来,他的文化仍然是地产的空间概念,电影院是空间,即使传播的内容也大都算是消费文化,而婚纱摄影棚连勉强拉到文化的大范围里都很难。

  这是很多文化商业地产的尴尬,也是艺术生态圈的尴尬。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简单的商业地产模式已经不对消费者有吸引力了,对文化如何理解,就成为文化地产能否成功的核心。文化艺术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是空间里的内容。坦率地说,空间是地产商的强项,但文化艺术内容另有一套专业的做法,如果地产商不能真正明白文化艺术的实质,所谓文化商业地产,最后只能是一个鸡肋般的噱头。

  在艺术和地产之间,甚至在艺术和城市之间,究竟能有什么样的关系?作为一个艺术公司,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种类似膏药式的合作。艺术品简单地被挂进售楼处不过是作为装饰品,一个一次性的艺术展更像是一次市场公关活动,吸引点人气多卖几套房子,这样的合作,于商业无益,于艺术无补。

  不知道有多少地产商关注过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这是德国中部小城以艺术拉动城市品牌和经济的成功,大概可以算得上艺术地产的EMBA学习案例。一个人口不超过25万的小城,因为这个展览,成为全球瞩目的艺术圣地。自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启动以来,每五年一届的艺术展已经和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文献展也成为整个城市的节日。整个城市为之而动,街道、公共场地都派上了用场,各类展览作品和相关的艺术活动散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第十三届卡塞尔艺术展,来自全球的参观人数超过了80万,媒体超过了1万多家。

  而在中国,无论是地产或是商业品牌,和艺术合作时常常缺乏内在的推动力,那就是对艺术的喜爱和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作为具有思想性、创作性的艺术品本身的内容往往是被忽视的,商业只需要展架,画作、雕塑出现在现场,并指望通过一次事件就能打造所谓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知名度。

  一次和女友吃饭,她是克里斯丁·迪奥的负责人,作为全球著名的时尚品牌,迪奥在全球范围内和艺术有数十年的全面合作。女友告诉我,最近中国当代艺术家和迪奥合作的“迪奥精神”展览,二个月的展览期,有超过12万人次的参观,品牌的传播力及展览本身,都得到一致赞誉。“对我来说,迪奥最可人之处不是华服,而是品牌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轨迹。要知道,迪奥先生在建立庞大的品牌帝国前,是个传奇的画廊主。”迪奥的操盘手Muller说,凭借在华的影响力以及所属集团长期赞助艺术项目的经验,迪奥获取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资源。几年来,多次举办艺术展的频次,让该品牌重拾创立初始的艺术灵魂。可惜的是,中国本土企业很少有这样的认知。

  艺术和商业,只有将艺术从外贴膏药转化成为内循环的血液时,才能真正为商业带来价值。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