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藏家“海淘”了什么

2013-12-09 13:38:09来源:文汇报    作者:

   


梵高《向日葵》

  近日,大连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先后以1670万元人民币和1.72亿元人民币出手毕加索的《戴帽女子》与《两个小孩》。其中,创作于1950年的《两个小孩》可谓毕加索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画面中的两个小孩分别是毕加索3岁的儿子克劳德和1岁的女儿帕洛玛。这幅作品是毕加索本人的心爱之作,从完成直至毕加索去世后,一直悬挂在毕加索工作室的显要位置。而左图所示的这幅《戴帽女子》,也是一件具有鲜明毕加索风格的作品。“海淘”的中国藏家又一次令世界刮目相看。近日在纽约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家中国企业以1.7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毕加索油画《两个小孩》。中国藏家此番以这么大的手笔购藏西方经典艺术,引得《华尔街日报》、BBC等欧美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藏家在海外拍场上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目标明确,卯足了劲去竞拍本国流失文物,甚至不论拍品本身是什么,要花上多少成本。而对于本国以外的艺术品,普遍提不起什么兴致。不过,最近几年,他们似乎渐渐抬起头来“向西看”了,其中毕加索、莫奈等名家的西方经典艺术尤其深得青睐。这样的转变耐人寻味。到底是藏家鉴赏口味的变化还是资本寻找新去处的选择?是藏家国际视野的拓宽还是资本逐利的敏感?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最先引起中国藏家“海淘”的兴趣

  中国藏家远赴欧洲、美国、日本搜罗艺术珍品,新世纪以来俨然筑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过,不知是因审美定势还是爱国心切,最让他们动心的,竟然还是中国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号称流失海外的文物,这个比例据闻占九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家一、二级文物就达100余万件。除了人们熟知的两次掠夺—晚清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二战”时期日本侵华,导致中国自元、明以来积蓄的文物被列强大量分食,民间自民国以后走私海外的文物同样不计其数。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十多年前去海外淘中国古董的中国藏家,其实颇为明智。当时大多数外国古董商对于中国古董和市场谈不上太了解,因而同类中国古董的售价相比国内,便宜两三成完全有可能,甚至还有捡漏的机会。然而,现在的情形是,随着艺术市场在中国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蜂拥至海外淘宝或者以电话委托的方式盯准海外出现的宝贝。结果,中国古董在海外大放异彩,很多时候价格生生被自家人给集体推高。一些中国买家的出价比欧美买家还要高上30%。而外国古董商也越来越摸清中国古董的价值与行情,不再可能将其大规模贱价销售。

  2003年,一只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于纽约朵尔拍卖行上拍,从80万美元的起拍价跳至583.15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纪录,买家为一位香港藏家。2011年,于法国上拍的一方乾隆玉玺以1240万欧元成交,刷新当时印章类拍品的世界纪录。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以2205万欧元成交,刷新当时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而两件拍品的买家都是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得数2010年11月曾在伦敦拍出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一只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据当时外媒报道,这只瓶子的拍卖过程跌宕起伏,持续了半个小时。一时间房间挤满了几百人,绝大部分是华人,不少人是“打飞的”赶来的。其间,拍卖槌被拍卖师敲碎,委托人之一曾一度因休克被抬出拍卖现场。这件拍品日后因买家迟迟未付款,时隔两年重新投放市场,成交价相比5.5亿元人民币缩水一半,但仍然算得上是天价,为两年前估价的20余倍,并且买家来自亚洲,很可能为中国人,这与两年前的情况相当一致。

  中国藏家海外掷千金淘中国古董,存在一些盲目的成分。但到底还是让一些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得以经“拍卖”而归国。也许这不是它们归国的最好方式,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最近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例便是,中国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6万元人民币)于纽约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拍卖会上购回苏轼墨迹《功甫帖》。

  中国藏家的胃口渐渐大了起来,开始“向西看”

  如今,“海淘”的中国藏家只盯着中国艺术品的情形似有改变。

  “今年6月,我去法国、瑞士看到一批浙江的民企老板就在着手收购印象派作品。”一位中国藏家向记者透露。今年6月18、19日,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分别在伦敦举办印象派与现代艺术拍卖会。据悉,参与竞拍的亚洲买家人数达到历史之最,总计购买了四分之一的纸品画作。有人看到,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买家以57万英镑成功竞得塞尚1875年绘制的《唐吉诃德》,之后又以286万英镑将莫奈的一幅夏日海滨风景画收入囊中。

  更令人兴奋的情形出现在今年11月纽约的拍场上。11月4日,3个中国人为了一张俄国画家夏加尔的画竞相飚价;此后两天,大连万达集团先后出手毕加索的《戴帽女子》与《两个小孩》。其中,这幅《两个小孩》的成交价高达1.72亿元人民币,可谓毕加索的代表作。作品原为毕加索孙女所有,日后瑞士收藏家杨•克鲁泽直接向她购得。西方的毕加索专家都知道这件作品的显赫身世:有资料可查的展览有18次之多,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当时,同场竞价的藏家除了中国人,还有来自美国、西欧、俄罗斯的。

  其实,中国藏家这种抬头“向西看”的风向并非无迹可寻。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把目光投向那些中国本土以外的艺术品。

  早在十多年前,受到欧洲藏家与评论家的影响,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作品进入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掌门人郭庆祥的视野。2011年2月,他曾以160万英镑的价格在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购得赵无极创作于1991年的油画《10.01.91》。香港藏家刘銮雄构建的艺术品帝国也不局限于中国古董了。2006年,他曾以1737.6万美元将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中一幅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收入囊中,一举刷新这位已故“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成交价纪录,2008年,又曾在纽约苏富比一掷3900万美元,购入高更的洗浴系列《早晨》。台湾藏家陈泰铭早在2007年就曾以3300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秋季当代艺术拍卖中,买下全球顶级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于1969年的自画像画作。英国雕塑家安东尼•格姆雷的作品则成了上海藏家乔志斌的第一件海外藏品。

  更有一批没有透露姓名的中国藏家悄悄关注起西方艺术品。2009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70万美元购得德加芭蕾系列《芭蕾舞演员》的是中国人;2010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6亿美元刷新当时全球拍卖市场最贵艺术品纪录的毕加索《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买家为中国人;2011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130万美元成交的毕加索《阅读的女人》、以2250万美元成交的莫奈作品,最终均花落中国藏家;2012年,一位中国藏家在伦敦以340万美元拍下乔治•莫兰迪的一幅作品;2013年,柴姆•苏丁《小厨子》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被佳士得亚洲业务发展执行人李昕代理的电话买家以1800万美元竞得,买家疑为中国藏家。

  业界预测,中国藏家的国际视野正在不断拓宽,收藏印象派等西方经典艺术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藏家在收藏方向上的变化以及潜力,早已为西方艺术品经营商敏锐地捕捉到。佳士得2004年起就会在伦敦、纽约等拍卖会上现身的印象派精品提前带到香港预展。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更是首次携部分印象派力作到北京巡展。苏富比也曾为亚洲市场特设展览,向中国藏家推介莫奈、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家。一线画廊经营商伊万•沃斯也曾预言:“中国人将开始购买西方艺术,建造有意思的博物馆。一定会这样—这是不可逆转的。”

  重金追捧西方经典艺术,物有所值还是盲目跟风

  这几年中国藏家对西方经典艺术的趋之若鹜,很难让人不把它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藏家对印象派的追捧联系起来。

  当时,日本经济高速繁荣,东京的地价简直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热钱在四处涌动,不少富豪追逐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大师,屡创天价。1987年,梵高《向日葵》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放心保)公司耗资2250万英镑在伦敦佳士得购得。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分别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购得梵高的《加歇医生》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有统计表明,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可惜好景不长,一两年以后,日本经济严重衰退,很多名画都以买价的一半价格求售,银行里用于抵债的书画作品堆积如山,甚至有的价格只相当于原价格的五分之一。

  中国藏家会不会重蹈当年日本人的覆辙?人们不禁捏了一把汗。艺术评论家江因风撰文称:“中国企业和收藏家巨资购买欧美过时的天价艺术品,正中欧美艺术资本的下怀。”他认为近些年欧美艺术资本其实是在有计划地炒高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价格,其目的之一就是把欧美过时的天价艺术品向中国推销。“当模仿欧美艺术的中国油画都炒到1.8亿的时候,中国花几亿买入欧美天价艺术似乎就很正常了。”

  对此,郭庆祥倒是乐观得很。“大家青睐于西方经典艺术的现象是一样的。不同的却是,日本人收购印象派时,欧洲正处于经济鼎盛时期,印象派画作的价格在一个高点。而我们现在的收购时机则更合适些,欧美整体经济环境有些低迷,艺术作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他认为两国藏家的这样一个共同认识很正确:购买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品。艺术语言没有国界,本来就是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而不仅仅是为欧美洲共享。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毕加索《两个小孩》与同等价位的中国某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然还是物有所值的,且不论这幅毕加索作品有没有买贵,它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他认为如今中国藏家对西方经典艺术提起兴致,可以给当下中国的美术创作提个醒,触动艺术家从事真正的艺术创作。“近年来,很多画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热衷于在市场上包装、炒作,把精力都花在自吹自擂上了,哪有时间搞艺术创作?这样的情况下,你叫藏家怎么买具备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

  海外并非遍地宝藏,没点艺术积累很难玩得转

  中国藏家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海外并非遍地宝藏。

  艺术评论家石建邦告诉记者,不少藏家迷信海外回流藏品,然其实海外回流的藏品有很多是冒牌货。“据我所知,日本的东京、大阪以及欧洲都有拍卖行专门将中国内地制造的赝品送出海外再将其包装成古董来拍卖,蒙骗的就是一些不懂行的藏家。”更何况,海外回流艺术品,并非就等同于珍品、精品。

  也有人提醒道,即便是号称“蓝筹股”的印象派等西方经典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分精品与平庸之作,并且两者有天渊之别。莫奈、雷诺阿、德加、毕加索等大师的顶级作品高达几千万美元,而他们质量一般的作品几十万美元也能买到。精品出现的几率小之又小,一旦抛向市场,各国藏家都会蜂拥而上,像是梵高的精品已经好些年没在市场上现身了,日本当年买印象派尽管买得贵,但类似梵高《向日葵》这样的精品一件也没抛。而大部分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所谓西方经典艺术流派的作品,只是平庸之作。

  不少艺术“洋货”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比如某件宝贝辗转过多少国家或是曾几度穿越战争的烽火,在老宅子里尘封了大半个世纪方见天日或是见证了哪对佳偶的传奇爱情。面对这样的故事,不少藏家过度迷信,不去求证拍品的真正出处,也不去深究拍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事实上,大多数动人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

  想要在海外艺术市场上不被忽悠、甚至淘到物有所值的艺术品,藏家没有点艺术鉴赏力或者历史文化素养可不行,比如需要知道哪些艺术特点是哪一特定时期才有的,哪些藏品与哪桩历史事件相关。能够赢得尊敬的藏家对于艺术无一不彰显出独到的判断,不盲目跟风市场热点,也不为虚荣心所牵引,而是敏锐地洞见市场走向,以适当的价格将具备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收入囊中,以此来体现自己的市场判断力和审美力。入围世界顶尖收藏家排行榜次数最多的华人—宝岛台湾藏家黄崇仁,他的收藏鲜有惊人之举。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收藏是有底气的。黄崇仁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绘画,还曾师从廖继春、郭雪湖等画家,日后在纽约留学期间也深受艺术熏陶。他为自己选择的收藏方式是细水长流式的,他也曾坦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退休以后“将人生回归艺文”,专门从事艺术收藏,甚至重新开始画画。如今在艺术市场名声赫赫的郭庆祥,积攒了多年的艺术相关知识。过去十多年里,他坚定地购买赵无极、吴冠中等人的作品,有自己的理由与判断,“赵无极上世纪60、70、80、90年代,每一个年代的作品都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吴冠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创作最鼎盛。”这次,他出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毕加索打破了前人绘画的条条框框,重新构建自己的立体派。他的作品又以创作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风格最为强烈。”对于很多中国藏家追捧的古董古画,郭庆祥则坦言“坚决不会碰”。他解释道,这是因为古董古画领域的真伪问题难以解决,很多鉴定专家在利益面前容易睁眼说瞎话,还是不冒这种风险的好。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