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他们折射了世界

2010-02-02 16:04:12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作者:赵恩泽

  我一直认为,比起上一代拍摄者已经固定的摄影状态,80后摄影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和革命意味。因之,对于80后的摄影实践,始终存在浓厚的兴趣。

  在当代,80后的很多摄影实践都是超现实,反传统的。他们致力于寻找新的摄影信仰,致力于实践自身的摄影语言。对于每一代新的摄者,这都是必须经历的痛苦脱变,无可回避。

  对于相机的态度,年轻的一代明显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他们希望借助相机来处理自身与世界的矛盾。在复制世界的无力、苍白的欲望中,寻求自我、节制、自制所造成的矛盾的快感。

  利用相机的天赋,他们在挑选这个世界。与上一代拍摄者不同,他们的视角更为个体化,主观化。观看他们的影像,你会感觉他们似乎在用眼睛去爱恋,去抚摸被他们选入照片的事物,或者说是世界。但对于除此之外的世界,他们又显得过于冷淡,甚至有些抗拒。他们拒绝合作,拒绝妥协。在他们看来,对于自己,影像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

  他们的做法,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孩子般的自私”可以解释的。对于他们,世界本身过于混乱,尤其是这个现代性意味日益强烈的社会。因此,他们致力于为自己构建一个经过选择的,可供操作、修改的世界。正如孩子们拿到手里的玩具总要反复把玩,反复操作。玩具的意义在此时才得以彰显,之于他们,摄影也是如此。只有在这种选择,修改的过程中,摄影的意义才能凸显。所不同的是,在这里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

  在摄影行为上,他们如同孩子般享受这个选择的过程,如孩子般构建自己的世界;在影像意义上,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进行对话。

  80后的影像,或如夏花般绚烂,或如天空般纯净。影像放弃了视觉形象的可辨认性,强调整体审美气氛的可识别性。他们已不在满足于“清白”的复制世界。他们摒弃了摄影与世界签订了一百多年的契约,有选择的复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要赋予这个冰冷的机械以人性的温暖。

  正如19世纪那些拍摄者对于这机器的第一次驾驭——选择的复制。但那时的拍摄依然是小心的自制,不去触碰那神圣的“真实宣言”。现在,80后摄影无疑冲撞了这一原则。但我认为对于他们,“真实”并未消失。他们的摄影,总是意图在超现实的锋利中寻求一种现实感的安慰。即他们意图在一种个人的不现实感中获得一种有感觉的现实。

  他们对于个人影像的处理,使影像在短时间内走向了超现实的视觉体验。(即使这种超现实的体验是极为肤浅,武断的。)而与此相反,对于他们,对于那些已熟悉这些视觉密码的的观赏者,世界却是从超现实的混乱走向了现实。换句话说,他们从一个层面的真实(物质世界)走向了另一层面的真实,一个由群体价值,群体认同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对于世界的反应,没能使摄影走向更加锋利的道路。80后摄影之所以走向这一步,个人认为是他们缺乏阿布斯式的勇气。他们只能在被动的主动中,作出伪戈尔丁式的反应。虽然他们与阿布丝一样被禁闭在不现实感中。阿布丝作出了向世界伸出双手的决定,他们也作出了同样的反应。

  不同的是,他们是在囚笼中,在被囚禁的生命轨迹中,伸出了自己因兴奋而颤抖的双手。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遵循自我生命的轨迹,不会让摄影闯入别人的生命。也不允许摄影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一切仅此而已。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这已算是一次冒险。世界还没有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勇气跑的太远。他们憎恨囚笼,但比起囚笼他们更怕找不到回家的路。毕竟,囚笼也是一种保护,一个归处。

  不过,尽管80后的影像自我、私密,但对于时代,对于世界,她却是开放的,并没有走向孤芳自赏的道路。80后摄影由个人体验和感受而来,影像的公共性与社会意义只有在网络流通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

  影像在网络上的无限延伸,使摄影的私密性进入了公共性的空间。二者的矛盾,在网络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得到协调。在艺术享受上有些类似于观看小说。快感来至于参与另一个个体体验所带来的生命的扩展,这时生命在一定意义上是被放大了。[NextPage]

  欣赏者通过观看众多个人影像来获得私密性,时代感,公共性。虽然一切依然是脆弱的,不过这已是一种突破。80后摄影与生活的那一丝联系和影像的流通的意味使她避免走向沙龙摄影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到,80后摄影对于现实的拒绝,本身就隐喻着合作。

  这种影像流通的价值彰显,使得80后即对时代和现实作出自己的回应,也避免了一个长久以来,中国摄影一直没能解决的矛盾。即影像如果想获得某种合法性,就无可避免的被集体意识形态所侵蚀,反之,影像在公共空间则没有生存的价值。

  摄影对于世界的选择,使得摄影行为本身即成为一种评价。这时对于世界,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上一代摄者在进行这一步时,就已将个体意识的色彩压缩到最低,在流通时又将影像的集体意识、公共意味放至到最大。在影像发行流通时,他们总是恨不得宣称自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和高度。这样,就必然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

  而80后影像的主观性所表现出的极强烈的个体价值,使得80后影像不具备成为集体意识载体的土壤和能量。从而,80后的影像也就得以避免指向那种国家审美意识,避免了这种属于自我的影像,被更大的意识形态劫持的可能性。这样,80后摄影在某种意义上,就解答了这个有关于公共性,个体价值,社会意味的命题。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