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昆
歌王迈克尔杰克逊100首未面世歌曲将发行 我想许多人走上摄影之路应该都是从翻看一些摄影普及读物开始的。起码我们这一代四十岁以上的人是这样。记得当我开始摄影启蒙时爱看的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册子《夜景摄影》(张韫磊著)、《摄影化学》(好象是薛子江著)、《人像摄影》等。那时这是一套非常流行的普及小册子,印数也很大。在当时几乎完全灰色或红色的生活中,如果说有一点时尚的追求的话,这也许就是有文化饥渴的人们的一种时尚了。在有书架的人家中,书架上如果有这几本书,定会给来访者一个印象,主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即使这仅仅是一点小小的附庸风雅的装饰需要。至于在文革前即有的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文革前停刊),一般家庭就看不到了,因为太专业。那时,几口之家靠三、四十元钱维持生计,要订本杂志也就过于奢侈了。
文革中期,尼克松访华以后,文化上略有解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才开始重印上述那些小册子。后来其它出版社又出版了《彩色摄影》等几本新编撰的书。但真爱好摄影的人们,就在其间传阅文革前出版的苏联的《风景摄影》等一类书。玩得深的,就看一些所谓大部头的摄影书。它们是吴印咸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材)、张印泉的《摄影原理与实用》等。再深的,就看民国期间的和国外的一些摄影书刊。这类书籍非常少,来源无非两类:一类是文化世家的箱底和工作涉外的官宦家庭收藏;一类是红卫兵造反派抄家所得和他们从公共机构如图书馆、资料室砸抢偷出来的,后者应占多数。
那时的摄影书最大的特点是主要讲技术,带有早期摄影很强的技术色彩。比如开篇先讲光学成象,跟着是感光胶片的光化学结构和相机结构。真正跟摄影者有关系的都在后面,如显影原理、取景测距、暴光组合等。至于有关摄影艺术特征的论述就少之又少了。在这方面论述最多的也就是吴印咸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和张印泉的《摄影原理与实用》,而后者可能由于其身份的影响则说得较少和谨慎。由于这种格式的编撰结果,从今天看来,着实让不少的人在摄影生涯伊始就走了一条莫名其妙的歪路。比如,可以出现许多可能根本就没怎么摸过相机的人跟你见面时能滔滔不绝地神侃照相机镜头的片组结构、胶卷的流延涂布工艺,而且绝对煞有介事。即使有照相机的人,也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冤工夫。在今天看来,这种编撰书稿的方式是有些可笑的。如果说了解一点感光材料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最后拍摄效果有些帮助的话,那让摄影者没边际地了解各式镜头的物理结构就真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对摄影者来说,告诉他们各种镜头焦距和视角景深的关系,其实就足够了。至于镜头怎样设计得精良,那应是相机制造者的事。
不过对当时摄影爱好者真有些帮助的是该类书中暗房工作中的显、定影化学原理的介绍。因为当时几乎没有彩色摄影,所有的暗房技术介绍大都围绕在黑白显、定影的介绍辅导。除专门的暗房技术书籍外,前面所提的几部大部头书中,也都辟有专门的章节,对黑白显影剂的化学组成效果及温度控制都详尽而实用。当然也有若干出圈卖弄的,如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子式等。结果是导致许多人又攻读无机与有机化学,白费了不少功夫。我当时就走过这种弯路。有趣的是,阴差阳错我中学毕业被分配到照相馆工作。自恃以前自己读过不少此类书籍,总想找个机会试试本事,显显身手,机会终于来了,没想到到了暗房一看就傻了。只见老师傅在配药时眼前摆着各种药品,就象在中药房抓药似的,这抓一把、那抓一把,什么天平、戥子一率多余。有时,显影液洗片子太多洗乏劲了,他们也是抓一把米吐尔或碳酸钠什么的往里一扔,然后一搅,洗出的照片仍又光鲜瓦亮。这些师傅大都只是初小学历,能够小学毕业的就算文化人了。他们对莫测高深的物理化学,绝无任何惶惑慌忙的感觉,自有一番自己的语言诠释科学术语。他们一大套的术语开始让我帐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发现这些略显诙谐的术语奇妙无穷和让人啼笑皆非。显影剂"对甲氨基酚硫酸"(俗称"米吐尔"),在他们嘴里变成对另一种显影剂"对苯二酚"俗称(俗称"海德尔")的对称词"米德儿"。保护剂"亚硫酸钠"叫"硫养"。促进剂"碳酸钠"叫"碳养"。至于工艺上的语言就更多了。比如,把暴光过度叫"足了"、"过了"、"糊了";在反差上的术语则是"软、硬",最有意思的是管反差适中叫"骨立儿"。在照相馆,没见过谁会捧一本专业技术书攻读,所有的技术理论,都以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身授。当时也正风行毛主席那句著名的口号"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quot;。以至于,每当我刚想脱口"卖弄"时,看到师傅那满脸的不屑,也只好自惭形秽地三缄其口了。至于有关构图、线条、结构等,更是免谈。至今,想起那时的摄影书籍和其构造的摄影意识形态,还是令人黯然神伤。那时,摄影是什么呢?
摄影术的出现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了。作为一门学科或艺术或行当,它与其它领域相比较在理论的建设和科学的探讨方面都显得非常的薄弱。这可从有关它的书籍上看出来。尤其是把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来要求,它似乎更显得勉强。多年来,大量的摄影书籍谈的都是它的技艺,就象任何一本谈工业技术加工的书一样,缺少对技艺的形上思考,进入不了美的范畴。如果说早期的关于摄影艺术的探讨,也是沿着绘画的路径进入的,最多也是把它作为绘画的衍生物进行比较和展开的。摄影在摄影书籍中,它是一门纨绔子弟玩弄风月的技术指南,是工匠谋生的手册,是三流艺术家投机取巧的法门。它离惨烈、搏斗的人生,动荡不安的社会,云谲波诡的历史,苦难涅盘的心灵和聪颖创造的智慧都很遥远。它绵绵不绝地催生和制造着数量庞大的又象艺术家又象匠人的一大群社会怪物。
最近,因搬家整理藏书,发现龙憙祖先生十多年前送给我他编的《中国近代摄影美学文选》,随手翻阅,竟兴味盎然。龙先生在这本书中收录了五四以来的几十位文化人和摄影家关于摄影美学的探讨文章,虽然许多篇章观点浅陋,但也绝不乏珠玑灼见之言, 让人对国人关于摄影美学思考的心路脉络一览无余。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献, 阅后竟对龙先生心生感激之情。龙先生是一位"有心人"。
看过此书,也激起兴趣想看一看今日摄影书籍的现状。于是到一家摄影书店参观。结果一看吓一跳,真是今非夕昔比。摄影书籍用琳琅满目这个词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量的作品集、工具书装帧精美,印刷考究,虽然最多的好象还是人人感兴趣的人体作品集,强烈地暗示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性"征。但令人惊喜的是也出现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摄影美学的好书,象中国摄影出版社的摄影家参考丛书中的《摄影的特性与美学》(A·瓦尔坦诺夫)、《摄影美学七问》(阮义忠)、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国外后现代摄影》(顾铮)等。其中《摄影美学七问》是在后现代理论背景下解构摄影的意义,读来颇有新意。《国外后现代摄影》则对当代世界的摄影状态有着全面深入的介绍,几乎应是每一位摄影人的必读书。这几本书是迄今汉语摄影美学书籍中的精品。它们的出现,标致着在中国和汉语环境下的摄影美学思考终于有了一条和世界接轨的通畅之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是一句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孙子格言。现代的摄影者有?quot;知己知彼"的预设环境,如果再不想一想自己的镜头应对准什么和它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关系,还是津津乐道在工具、技术知识里,摄影真是乏味的很。一个不愿重复自己和别人的摄影家,若想摆脱匠人的身份的话,必须有宽广的视野和清醒的头脑。如是,我们应该打开这些有趣的书,就象推开一扇窗口,仰望高远无垠的天空和俯瞰辽阔起伏的原野,寻找一条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通向远方五彩之巅的路。或许,这才是我们摄影的真正意义。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