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谈王铁为的作品《一天》

2007-12-08 00:25:15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刘智彬


王铁为作品

     王铁为的作品《一天》,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拍摄地点,于2005年7月12日凌晨4点至第二天凌晨4点进行定点的每隔半小时拍摄一次的记录,同时对拍摄时期的工作人员状态也进行拍摄记录。然后将所拍得的图片配以现场录音,以3秒一张图片播放的形式制作成短片,并以文字的形式对摄影者的每时每刻的感知做真实的叙述。而《一天》只是作为以北京为轴心对应的全国众多大中小型城市乡镇的地标式建筑做24小时记录的第一件作品。王铁为将在漫长而几乎枯燥的工作中完成他以独特视角和方式对中国社会的真实的记录。

     王铁为所做的工作的意义在于我们所处在一个图像泛滥的读图时代,商业、政治等题材摄影的图片弥漫于平常生活,它们用古典图式美学的光与色打造了一个离我们真实生活越来越遥远的乌托邦世界,它如此可信以至于我们迷失其中。作者想要从中跳出,寻找一条真实记录现实生活的方式并不容易。乌托邦给人们欲望的理想,想要打破理想,就如同粉碎早已形成的世界观,否定自己一直赖以生存的愿望,这样我们的眼睛才能从虚幻美丽的乌托邦的回到真实的现实。

     王铁为想以客观的视角表现当代的事物,因此在《一天》这件作品当中,作者模仿了科学中定点定时采样的模式,在中国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固定的位置每隔半个小时同时拍摄一张照片,一天24小时,作者在这24小时中,获得了48张记录了天安门的镜头所能拍摄到的一角的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行为如同一位在对“自然”进行科学观测的科学家,而且对自己这种观测的行为也进行了图像和文字的记录。作者在此行为中十分明显的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转换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科研工作者。

     作者在完成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体现了艺术家历史性的话语权问题,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假如我们把原始社会创造符号掌握文化的人称为艺术家的话,那么最早的社会话语权应该掌握在艺术家手中,它们创造新的文化符号,记录历史的痕迹,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视觉图像、文字和肢体语言。艺术家的话语权经过了漫长的跌宕起伏,在16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在中国文人画的兴起无疑是艺术家从画匠身份的一次提升,但是历史的重演让我看到的是每次艺术家身份的提升只是依附于社会中更有话语权的阶层,达芬奇的论诗与画的关系,以及将数学的几何透视学运用于画面……只是寄希望于社会承认自己与诗人、科学家拥有同等的身份,使得自己的观点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而王铁为身份的转化使自己成为科学家的历史的重演,使得作品有更大的科学说服力,而不只是感性的妄言。

[NextPage]

     不在于你看见什么,而在于你怎样去看。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一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社会的切入点,视线在作者的眼里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敏锐的将现实的痛苦和欢乐呈现在观众眼前,每幅作品如同生物课上摆在显微镜下生物组织的切片,在这48张照片里你已经看不到伟大的叙事图景,这是因为这里没有精心的构图,没有着重和突出的事物。你能触摸时间流失带来的沧桑,因为你看到了日月的更替和繁忙穿梭的人流,你是否也在其中?镜头始终锁定在坐标式的建筑上面:天安门,它本身就在诉说着一个国家的生命历程,一个政党的光荣和一个个伟人、英雄的名字。它们曾经蕴藏着新中国成长的梦想,今日在这些地点游走的人们是否还能够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天安门也似乎只是更多的游客观光地。作者所给出的《一天》的视觉图像是关于人、政治和经济的一种客观关系的图像,我们通过图像可以很客观地了解到人对于图像上的建筑的意图,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含义,建筑对于人的现实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者巧妙的利用广场这个人流集中的地点,浓缩了北京这个现代都市的社会万象,图片在3秒钟的时间就一闪而过,你还来不及仔细观察上面陌生的身影,他们已经一闪而过,犹如忙碌的幽灵,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如同我们穿行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每个个体的人都成为了其他个体的幽灵。不知道是时间跑得太快,还是我们已经疲倦地丧失了抓住时间的能力,但是肯定的是,我们已经没有了观看旅途风景和自我观看的能力。而王铁为的作品不失为观看自我的一种好的方式。

     反思作者的记录方式:在今天记录社会,摄像机远比照相机来的方便和直观,作者为何还要用照相机以24小时制的方式拍摄图片?这些与摄像机拍摄得到的连贯的现实之间的对比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现代生活的节奏是以时间表的形式进行的,城市居民犹如追赶时间的忙碌的工蚁,在不停生产和消费。时间的连续性在作者的图像里是被隔断的,被变成1点、1点半、2点、2点半、3点……每个时间点都是有号召力的,例如我要几点起床,几点上班……时间支配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社会的牢笼,而等距的24小时图像是不是像牢笼的铁条呢?如此作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虚拟的时间断层面来提醒我们生活的真实面目。

     王铁为的作品,朴实、真实而又机智,《一天》系列作品突破了以往摄影作品只是注重画面叙事的局限,将行为、摄影、文学写作综合于科学方法实践,而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轴心则寓意这件作品是以中国的公共场所的政治、文化为考察对象的实践活动,我们期待着以此次作品为始的其它作品圆满完成。

     2007年12月1日于北京798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