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摄影家镜头下的文学表达

2013-05-15 09:42:35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聂灿

   


深圳摄影师刘海星作品《飞向清真寺的鸽子》

  《感受伊朗中伊摄影家联展》昨日在深圳福田文化创意园开幕。在为期8天的摄影展中,中国国际商会文化产业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摄影师、诗人刘海星,子夏,张伟,赵玫玫和伊朗著名摄影师佩曼·胡什曼德扎德、莎迪·伽迪里安的67幅摄影作品,将带领观众感受真实的伊朗。

  摄影师的“文学表达”

  伊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与中国的交流也因“丝绸之路”的存在而源远流长。刘海星表示,近40年来,因遭到西方国家制裁,伊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外界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感受伊朗中伊摄影家联展》希望借助摄影的纪实权威性与潜在的文学性,并通过中国和伊朗摄影师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与理念,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伊朗,让观众进入伊朗的历史、现实世界,感受伊朗人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影展的摄影家除了是各自国家享有盛誉的摄影师外,他们还是著作颇丰的作家和诗人,这使得他们的摄影镜头有着与一般摄影家不同的“文学性”和“诗意”的表达。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表示,参展的摄影人士都是综合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实践跨越诗歌文学写作和摄影,保证了作品的敏感性和丰富的阐释性。

  其中,来自深圳的著名摄影师、诗人刘海星有26幅作品参展,他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审视伊朗的传统与现代。记录性的黑白摄影,细腻又充满细节的黑白影像与诗歌结合,让看似平常的人与事物凸显出表象背后的真质,成为有意味的活的形式,光与影在有意味的构图之中呈现出空间节奏,生动地呈现真实的伊朗。如《飞向清真寺的鸽子》就是他在伊斯法罕的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门前抓拍的,画面中一群少女涌向清真寺,就像一群鸽子,纯情、美丽、安详,一个民族的友好善良,被表现得令人过目难忘。

  高跟鞋与军靴、香烟与子弹、头巾与钢盔、匕首和多用刀叉、水果与手雷……莎迪·伽迪里安一组《战争的记忆》作品,把两伊战争留给伊朗人民心灵的创伤,用现代摄影语汇,夸张、变形的手法,波澜不惊地展现出来。著述颇丰的散文家子夏以“蒙太奇”式的拼贴组合作品,著名纪实摄影家佩曼·胡什曼德扎德在日常生活中抓取戏剧化的场景,都展现了真实的伊朗。

  黑白灰呈现古老文明

  “这两次的伊朗之行,我一反常态,不再痴迷于风景,而将镜头对准了人以及人的精神和异域文化相关的一切,希望作品既有神性的肃穆和庄严,也有着人性的美好与亲切。”刘海星表示,本次摄影展中的许多作品看似以传统的街头抓拍为主,但其背后是超过一年时间的准备,他说:“去年我一直在进行伊朗拍摄的准备,从阅读伊朗的各类史料,到拟定行程与撰写拍摄计划。摄影展中选取最终的照片覆盖了构成伊朗的大部分要素,无论是历史、宗教、文化、政治还是家庭与生活。”

  刘海星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克制”的摄影家,“去年4月及10月我两度进入伊朗境内拍摄,足迹踏遍了伊朗三分之二的国土,总共拍了200多张照片,最后参展选定26张。”

  当记者问及作品为什么全部选取黑白两色,刘海星表示,“黑白灰”最能表达事物的本质,“摆脱了浮光掠影与窥探猎奇,此次呈现的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审视伊朗的传统与现代,褪去华而不实的修辞,转而用方正质朴的视角去表现这不仅是对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视,更是对生活于斯的人民的尊敬。而细腻又充满细节的黑白影像,则更将伊朗的庄严与摄影师的敬意与赞美推到极致。”

  和刘海星作品黑白张力的表达方式不同,子夏的作品则另辟蹊径,从“拼接”的方式入手,使观看照片这个行为由定点变为流动,由凝视变为游弋。刘海星说:“照片本身则既有远观,也有近景,既有人像,也有风景,在照片的排列与组合之间,子夏成功地营造出了个人的叙事,让观者能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通过他的视域感受伊朗的氛围。相对其他人的作品而言,子夏的图片更是一种纤细的感情抒发。”

  街头摄影的人文主义

  摄影展现场,不少观众在一幅名为《相依》的作品前驻足流连。画面上,老人和马相依相偎,静默无言却生动而深刻地表达出作品的哲学意味。刘海星介绍,佩曼是伊朗著名的纪实摄影家,曾获得德黑兰新闻摄影节最佳摄影师的称号。“反观他的作品,可发现,佩曼将广角镜头运用得炉火纯青。他遵从了街头摄影‘快照’与‘决定性瞬间’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抓取戏剧化的场景。这就是文学家的‘镜头语言’,即摄影家的‘文学表达’。同时,佩曼还遵从了街头摄影‘人文主义’的传统,在一幕幕日常的戏剧中将喜怒哀乐都回归人性、回归每一个伊朗人。他的照片因为诗意与自然的风格,反而能够向人们传达一个沉重但更显美好的现实:政治与宗教固然是伊朗人民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原则与背景,但具体到每一处街头巷里、每一户家人、每一对情侣、每一群玩伴,热情、乐观,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都是不可磨灭的。”刘海星说。

  刘海星说:“佩曼的照片真实、浪漫而富于生机;莎迪的作品都是传统的静物摆拍,但她的拍摄对象却是超越传统的: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又若隐若现地暴露出战争的痕迹。莎迪对战争的控诉虽然间接但并不委婉,照片本身的安静与精美,反而加深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虽然没有战地摄影紧张与压迫的现场感,但这种观念层面的反思之作,在避免战地摄影‘感官主义’弊病的同时,发人深省的余味也就更加醇厚。”

  据悉,《感受伊朗中伊摄影家联展》是在中国展出的首个伊朗摄影展,之后还将陆续在成都、山西平遥展出。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