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新片终于定档了。
不出所料的是,《双子杀手》定在了10月18日上映——一个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很冷清的档期。
从《卧虎藏龙》开始,到这部《双子杀手》,李安总是会把自己的电影放在10月11月这么一个冷清的档期里,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但无论是《卧虎藏龙》(10月13日)《色戒》(11月1日),甚至是《绿巨人》(10月10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1月22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1月11日),它们都在这样一个档期里刮过或大或小的旋风。
对《双子杀手》,我们保持着同样的期待。
而在这部电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之前,我们有必要来谈谈李安,或许可以借此来设想一下《双子杀手》会有的样子。
这样的画面构图真的很“李安”
李安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同样好奇。
李安其人:他生气时只会自己默默地踢石头
李安曾经说过一个酒窝和狗的故事。
他六岁的时候,去母亲一个交好的同事家里玩。那家有一只狗,原本跟李安已经很熟了。那天,他看到狗屁股下有根棍子,于是就伸手去拿。
谁知道,感觉好像有危险的狗突然发疯一样扑了过来,照准李安的脸就是一顿咬。从眼角到腮部,连抓带咬留下了三道伤口,顿时血流如注。
“所以,以后这里就多了个酒窝”,李安指指自己的脸说,“另一边就没那么明显”,他一笑,果然看出些许差别来。
这是我对李安印象极深刻的事情,一件本来那么惨的事,被他说得好像有多么幸运似的。
什么悲惨童年命运多舛啊的描述都不存在,听故事的时候心或许会揪了一下,然后便迅速回复到平常的状态,这会让听者感到舒适。
而这种舒适,也是李安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听李安说话是件开心的事,我们常用的一个用到滥了的词“如沐春风”,在当今导演界,只有李安一个人可以当得起这个称呼。
李安曾经有6年没有工作,这段故事大家都听过,我们看来他的这段历史挺惨,那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困顿最痛苦的时刻,还被人说过是“吃软饭”的男人。
但到了他自己来讲没有工作的六年,他表述的重点却是,妻子很支持他,亲戚朋友也帮助他,给他介绍工作。
即使后来功成名就,提起他的电影被认可,李安也会说,大多不是他的功劳。比如像“玉娇龙”成就了《卧虎藏龙》。
“王佳芝”成就了《色戒》,“派”引领着《少年派》往前走……似乎李安只是借助了别人力量的那个人。
甚至于当年《色戒》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电影时,他都会说自己其实很不好意思去拿这个奖。
因为前一年得奖的也是部华语片,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而再前一年,则是他自己的《断背山》。连着三年都是华语片获奖,这感觉对别的国家很不友好。
低调、谦逊,即便他拿了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即便他拿了两次威尼斯最佳影片,即便他实现了华语电影奥斯卡外语片的零突破,他还是保持着这样谦逊的态度,这恐怕是很多人都对他产生好感的原因。
印象中李安似乎没有生气的时候,他总是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又睿智无比的样子,甚至不说生气了,他仿佛是个连拒绝都不会拒绝的人。
每次采访时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他总是说,“这个很难说”。当你以为他可能不会说什么的时候,紧接着又按他的理解给你娓娓道来一番,提问者满足而归。
记得2016年的时候,许知远采访李安,他想弄明白李安每次拍片的灵感都是从何而来,几十分钟的访谈,许知远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没有一直追问下去,说,“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
原因很简单,李安的诚恳让他没有办法显得那么咄咄逼人。仅从镜头里看,李安面对许知远一些概念性的提问都力图让他满意。
而李安发火的时候是什么样呢?好像没什么人知道。
和李安合作过《卧虎藏龙》的张震曾经讲过李安生气的样子,他说李安生气的时候不是像别的导演一样冲别人大声嚷嚷,而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在那里踢石头。
张震还转达了一下章子怡看到这一幕时的话,说:“每次看到李安这样就特别紧张,还不如打我一巴掌”。
一个导演从不对别人发火,一个名人从不懂拒绝,同时他又能拍出那么多好作品,谁会不喜欢他呢?
但,同时我也在疑惑,一个如此宽以待人的人,他的严于律己是什么样子的?他的情感出口又到底在哪?
李安影像:所谓“鬼上身”,其实是发现了隐秘的自己
还是《卧虎藏龙》,老实讲,我第一次看《卧虎藏龙》的时候并不喜欢。
那时候年纪小,以为他不过是把中国传统和好莱坞叙事做了一个平衡,把胡金铨做过的事换了个包装。
这种观念在我脑子里持续了很久,也似乎很有道理。
一直以来很多人觉得李安最大的贡献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他巧妙地把握住了那个度,成功使得东西方观众都喜欢——的确也符合他能让所有人喜欢的形象。
后来的某一天,当我第二次看《卧虎藏龙》,我突然才发现,这根本说的是情欲、是性压抑,当初看周润发在那里耍帅的时候完全让我忽略了这一点。
而当你把李安的片单拉起来,从《喜宴》到《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到《色戒》,几乎都与这个话题有关。
看起来,我们完全误解了李安。
李安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的时候总爱说一句话,“是他们来找我的”。
《卧虎藏龙》《断背山》如是,《色戒》亦如是,他说他读完小说后很久一直念念不忘,“鬼上身的感觉”。
但这显然解释不了他的创作动机,于是我又想起他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他也有七情六欲,但在现实世界里他不能表露出来,只有在电影世界里他才敢肆无忌惮。
联想起他即将上映的《双子杀手》:一个追杀自己的故事。
而实际上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成,李安的每一部电影,描述的都是另一个侧面的李安,一个没有那么温文尔雅低调谦逊的李安。而李安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在电影世界里追杀自己?
不然怎么能理解李安最初的几部电影里,每一部都有他的影子?
甚至李安还曾经表达过,当年拍《喜宴》时,他动过亲自主演同性恋男主角的念头。
李安的不重复众所周知,不管某一部电影的反响如何,他都不会拍续集,也不会重复自己的表达。
其实这一切其实是从《绿巨人》之后开始的。
2003年,因为《卧虎藏龙》的成功,李安执导了其生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漫威电影,《绿巨人》。结果大败而归。
后来有人问起怎样看待《绿巨人》的失败,他说了一番话,大致是每个片有每个片的命运,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和他的其他片没有什么质量上的差别,他使用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看过《绿巨人》,你恐怕会赞同他的后半段话,因为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方法上,《绿巨人》简直是套用《卧虎藏龙》公式做出来的,即便二者的内核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卧虎藏龙》的方法论用在《绿巨人》身上显然就不那么灵光了,一个是接受度的问题,一个是理解层次的问题。
《卧虎藏龙》,他曾受胡金铨等人东方美学的启发,而《绿巨人》,他的面前只有一堆漫画。
也许是这个原因,至此以后,李安再也不会在电影里重复自己,不管是题材,还是内核。
于是你看到同性的《断背山》,情色的《色戒》,音乐节的《制造伍德斯托克》。
用冒险题材聊宗教《少年派》,用120帧聊战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现在则是《双子杀手》。
部部各不同,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部李安会拍什么。
不重复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你需要一直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保持年轻时那种求知的心态,这对于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而对于李安来说,则是更难,李安很早就不年轻了,这样年纪的人一直保持年轻心态似乎是一件一般人都难以想象的事。
尤其是李安形容自己拍片的状态:把心里的肉掏出来,反复拧,每一次拍片都是掏心掏肺的过程。
但一个人可以有那么多心肺可以掏出来吗?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每一次李安掏出的,都是自己的一个隐藏的侧面。
比如说《卧虎藏龙》,李安就说过,电影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的中年危机。
更不用说父亲三部曲本来就具有的写实意味了。
而即便是超英大片呢?刚才说的《绿巨人》,李安后来在谈到这部电影时说,他的绿巨人,“80%都是反映我的性格”。
事实上,他是把隐藏的自己一个个拎了出来,并一个个杀死。
用生命在拍电影的人,仅李安一个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能很容易理解李安的拍片逻辑,题材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故事能不能让他发现自己的某一个隐藏的性格,研究它,展示它,杀死它。
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用生命在拍电影。
所以在拍《色戒》的时候他时常泪流满面,以至于梁朝伟不得不安慰他,“导演,我们只是露个皮肉,你要保重”。
而拍完电影后,包括李安在内的主创都生了好久的病,久久不能出来。
放眼整个华语影坛,就没有这么拍电影的。
这种稀缺性奠定了李安可贵的地位,即便是很多人觉得技术大于内容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你依然可以看到李安对于这个荒诞世界的不安感,而他的所谓新技术,更多的是把这种感觉更细腻地表达了而已。
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表达是需要勇气的,勇气之外,更需要毅力,如果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果习惯了背着自己的荣誉不放,很难坚持。
所幸的是,李安,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过心态,他依然保持着自己年轻时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
有一件事可以佐证这个观点,那就是他的家庭关系。
前面说到李安在落魄的时候妻子的支持,他后来说,他觉得最幸运的不是那六年,而是在他成功之后,他们夫妻的关系依然没变。
他说在他妻子眼里,他依然还是那个李安,“她对我的尊重,我还是要每天起来去赚的,没有说我是个大导演就行了”。
这对李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很显然就是一个督促作用,让他保持住年轻时的心态,每天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李安有时候也苦恼:“我都这么大牌了还不行吗?”当然,苦恼也是一时的,这种督促之下给李安带来的好处则是长久的,以至于他不无自嘲地会说,“我可能是个需要被管教的人”。
但无论如何,这种保持年轻的心态成就了李安,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说如果你在每个阶段给李安画像,《色戒》之前你不可能会认为他会拍摄一部情色片,《少年派》之前你也不可能会觉得他会涉及宗教题材。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上的年轻,使得他更努力地发掘这世上的另一个自己,更饥渴地了解新技术的变化,更谦逊地面对这个世界。
看回《双子杀手》一个叫亨利的特工被年轻了20岁的自己追杀。
这样的设定,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亨利本人和克隆人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预告片里炫酷的打斗爆破场面也好像自带弹幕说,我是一部看着很爽很带感的爆米花电影。
李安的名字早已经在华语乃至世界电影中,被捧上神坛。玩惯了技术流,偶尔拍一拍更符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片也无可厚非。
那,是李安的想法真的被掏空,不再有力气去彻底颠覆上一个自己了吗?
我看未必。
预告片里我对一个镜头印象深刻,老亨利对小亨利说,“我是来拯救你的”。
这个镜头虽然很快就过去了,却也足够让我们重新开始期待,李安这次“杀死自己”的过程中,依然藏了惊喜。
他是高高在上的世界名导,但了解他的故事为人之后再看他的电影,总会给我们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还要来源于他本身性格里带着的丧萌气质,以及他作品总是以家庭和爱为根基的出发点。《喜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甚至《卧虎藏龙》《绿巨人》都是如此。
所以对于《双子杀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止是老亨利与克隆人亨利的博弈。两个亨利之间,或者说两个李安之间将要有什么跳脱出生死的对话?会不会有一种对全新自己的缅怀感慨,或者老父亲般的凝视?
不知道《双子杀手》会呈现的是哪一个侧面的李安,但有此导演,就已经是我们观众的福气了。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