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新片《无人区》还未公映,便成娱乐头条,原因简单,因为审查没通过,仍需修改。国家广电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在博客中,更是点名批评了《无人区》的诸多问题,称《无人区》中“只有坏蛋没有英雄”,所以很难通过审查。虽然赵葆华很快删去了博文,但这番言论已引起了网友对电影审查制度的争议。
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宁浩已证明了他的导演天才。尤其是《赛车》,我想一定让国内导演大吃一惊。无论是他对叙事节奏的把握,还是对影像表达的想像力,在我看来,国内能出其右的导演几乎没有。虽然可以给宁浩作品贴上“黑色幽默”的标签,但它的方言台词和乌龙暴力喜剧,又分明是中国的和宁浩的。
黑色幽默不是新的艺术风格, 1970年代在美国曾流行一时。那个年代的美国,和今天中国的社会很相似,一切变化超速,民众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它的人物是“反英雄”的,精神趋于分裂,言行或滑稽荒诞,或不可理喻,其实嘲讽的是社会与个人的精神危机。这种作品打破了叙事常规,把现实和想象、当下和回忆、严肃与恶搞混合在一起。它们在恶搞中透着严肃,在幽默中带着痛苦,它期望用嘲讽来对抗社会对个体生命与尊严的伤害。所以宁浩的电影,喜剧中都带着浓浓的悲剧底子,连笑声也透着愤怒。
说这些,只想说明一个简单道理,电影审查要尊重艺术风格和艺术规律,“只有坏蛋没有英雄”正是黑色幽默的艺术价值,如果硬要删掉“黑色”,创造英雄,就改变了电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正像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一样,没有英雄恰恰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晚清官员并没要求李伯元,硬要加一个反腐英雄才能发表。100多年过去了,国人为何在这类常识上,反而后退了呢?
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已争论多年,没有实施分级制,使得审查成为国内导演要面对的一道酷刑。一个简单常识,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作品中,善和恶的知识总是纠缠在一起的。没有对恶的表达,我们也无法完成对善的鉴别。要让民众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得还给他们对各种现实、知识和意见的表达与选择权。赵葆华虽是审查委员,但从他文章中,并没看出他的学识和修养,就真的在那些专业导演和编剧水平之上。为何他们能决定一部电影以什么方式显现给观众,而导演自己没有这种决定权呢?难道宁浩不比他们更珍视自己的艺术声誉和影响吗?
艺术因充满宽容才能焕发生机。这是一个大国需要的电影创作境界。既然宁浩的导演天才获得了很多人认同,我希望电影审查员能对他手下留情一些。不要借审查之手,伤害了宁浩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