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柏林电影节过去了。有趣的是,电影节上最受人瞩目的两部电影《影子写手》和《禁闭岛》,仿佛变成了对电影节本身的一种影射。今年是柏林电影节60大寿,丰富的节目让人无暇“玩忽职守”,另一个噱头是张艺谋的搞笑片《三枪拍案惊奇》的入围。每场电影放映完,常常有媒体在场外封堵观众,现场采访观后感。在《三枪》门外,中国媒体们“抱头鼠窜”,多半是担心自己被外国记者逮个正着,不知如何“正确评价”。要知道,2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电影首次扬眉吐气的地方。
在勃兰登堡门上悬挂的大银幕上观看修复版《大都会》(Metropolis)时,我意外地在电影节特别制作的短片中,发现了穿着一身蓝灰色劳动布工作服的张艺谋,他一脸严肃,站在正在发言的大导演比利·怀德的身后频频点头,那年是1988年,金熊奖影片是《红高粱》。如今的张艺谋穿着皮衣,在新闻发布会上笑嘻嘻地宣传自己即将拍摄“文化大革命”背景的电影,外交本领进步飞速。德国人与懒散爱罢工的法国人的个性之别,从秩序井然的柏林电影节和悠闲的戛纳电影节上,可以窥见一斑。电影节的主会场电影宫(Cinema Palace)与离勃兰登堡门不远处的波茨坦广场隔街相望,周围设施齐全;凯悦酒店用来开媒体发布会,安顿媒体的各种需求;索尼中心(Sony Center)、Cinema xxx等影视中心,提供了10个放映厅来放映各个单元的影片;观众们安静地在电影宫对面的商场里排队买票;柏林幽静的高档饭店里聚集着电影公司的各种私密饭局;在一小段墙的旁边的金碧辉煌的古典建筑、马丁·格罗皮厄斯·巴乌博物馆里,则是欧洲电影市场的“广交会”,那是媒体证唯一不得通行的地盘,出入此处的西装革履人士,属于电影商业供应链的上游。
虽然电影节办得挺地道,但这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赫尔佐格却让德国记者们千万别给自己脸上贴金,“电影节就是个媒体事件,再好,也就这么回事”。言下之意,在这一行,发行公司是老板,导演有多少自由度,艺术口味到底“值几个钱”,赫尔佐格是心知肚明的。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Dieter·Kosslick)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倒是印证了这一点。他评价张艺谋时说:“张艺谋的电影变商业了?那说明他成为了一个更为成熟的艺术家!电影就是要拍得广为喜爱,并且赚钱,你们认为这是艺术上的堕落?而我恰恰认为那是艺术上的成熟。”话说,这个科斯里克原本是德国极左派政治杂志《Koncept》(名字取自巴德霍夫帮核心政治纲领刊物)的记者,虽然政途上并未一帆风顺,但八面玲珑的性格让他在2001年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后,赞助源源不断。
起初人们以为各大国际电影节频频由中国女演员担任评委——柏林就请过巩俐、舒淇和余男,是因为中国女演员国际地位高,后来才发现,那是出于与珠宝赞助商国内分公司达成的共识。电影节当然需要明星来撑人气,而有趣的是,当你突然意识到,一些与“柏林口味”如此格格不入的商业大片,不仅能进入参赛单元,且收获颇丰时,不禁怀疑,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硕大赞助商Logo,可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宝马是这届电影节最大的赞助商,而一路开着“宝马”轿车出入电影宫的《影子写手》剧组,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相反,另一部编剧立意相似程度极高的《禁闭岛》(Shutter Island)则连竞赛单元都没进,倒是省了评委的不少心。
《影子写手》成全了罗曼·波兰斯基历史上第二次缺席自己的颁奖典礼,2003年因为《钢琴师》缺席奥斯卡之后,这次,可怜的罗曼又因为被幽禁在瑞士,无法过境柏林。据说罗曼在瑞士的日子苦不堪言,让人想到了《漫长的告别》中,钱德勒对那位被幽禁的“代罪羔羊”伦诺克斯的描写。
影片中,“影子写手”被胁迫与英国首相妻子上床的一幕戏,让人忍不住窃笑,联想到罗曼本人的境遇。借拍电影来发泄和告白,大概是这个“最佳导演奖”的获奖缘由。
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同样是一部《记忆碎片》(Memento)式的类型片,只是对问题提出的态度截然不同,毫无悬念。从迪卡普里奥踏上禁闭岛的那一秒钟过分大声的大编制铜管背景音乐的诡异中,观众就知道,你所感觉到的一切不过是主人公的幻觉。大佬马丁过分一本正经地故弄玄虚,起到的效果是让观众最后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愿望。在层层叠叠里的幻觉里穿行,观众被过多的无用信息折磨,这部十分好莱坞化的豪华惊悚片,好像一个堆砌成四五层的大奶油蛋糕,演员大牌,画面又美轮美奂至极,扮演的妻子在丈夫手中融化成灰烬的镜头,魔幻得有点《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意思,那些模仿幻觉的大型3D镜头,看得让人心疼导演的账单。
在混淆知觉与幻觉的游戏中,《禁闭岛》玩的是走迷宫的游戏,它告诉你,你看到的是假的,但也不全是,因为也许本身并没有真相的。《禁闭岛》从头到尾提供过多眼花缭乱的“现实主义”资料,二战、纳粹、音乐、纵火犯、精神病教授,人脑前叶切除诊断书、助手的身份,所有的细节都并不是为了帮助你找到最后的答案,因为那本身根本没有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迷宫的局就越大,不论倒退或前行,都走不到相同的起点。用电影来表现“让一个精神病院的病人配合演戏,从而让一个精神病人领悟他的幻觉仅仅是幻觉”的故事,根本是场悲剧,现实本身就是一场有关知觉的游戏,而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
相比之下,罗曼的玩法High点略高,基本上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前,“影子”都可以被当做一个真正的角色那样相信着,当Ghost最后真的如同鬼魂一般消失在那个空镜中时,你才恍然大悟,先前所有发生的一切,你都是从影子的视角中得知的,他就是你的眼和耳,故事即便没有“影子”,一切依然成立。在演员表上,伊万·麦克格雷扮演的角色无名无姓,他根本没有存在过。高潮出现在电影之外,回头想想,那个水手主题的小旅馆、酒吧中邂逅的长话人以及街头抗议一幕中的似是而非都被置于了“模棱两可”的境界。这部电影里倒也有确凿的东西——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伊万·麦克格雷开着真正的宝马车经历的。至于柏林电影节,那也是需要赞助商掏出真金白银才能办起来的,“好电影”是真好假好,其实也没有真相。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