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昆曲六百年》(六)百戏之母

2008-10-04 23:14:3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内容速览]

    昆曲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昆曲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不仅仅是京剧,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功莫大焉。昆剧称为“百戏之母”,正源于此。 

    这里是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600多年前,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就是从千灯镇发源。2001年,昆曲被评为全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那以后,很多人会专门赶到镇子上来,在这里寻找昆曲最初的印迹。

    事实上,这里也是中国戏曲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昆曲之所以能在300多种中国戏曲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戏曲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评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把昆曲尊称为“百戏之祖”。

    越剧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地方戏曲之一,它的发展就曾经得到了昆曲的滋养。

    浙江嵊县是越剧的诞生地。早期的越剧就是嵊县人吟唱的乡间小调。1906年,两个说书人在东王村的演出,形成了越剧最初的表演形态。

    越剧早期就是坐唱,然后两个人站着唱,然后它进入了上海之后呢,它要改变,它得动脑筋,越剧的改革经过了很多人,其中袁雪风就参与了这个改革。

    1944年,22岁的袁雪芬已经被誉为越剧新后,然而她清楚地知道越剧进入大上海要走的路还很长。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娱乐界,进入了电影话剧等新兴艺术门类的黄金时期。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艺人借鉴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排练出了新越剧。然而,观众并不接受。陷入困境的袁雪芬想到了昆曲。

    她觉得昆曲有东西可学,它的舞蹈身段还是很优美的,所以我们请昆曲,郑传鉴做我们技导,来帮助我们。

    郑传鉴,昆曲传字辈艺人,11岁考入苏州昆曲传习所,专攻老生。

    今天,越剧改革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郑传鉴于1996年离世,袁雪芬也伴随着越剧进入了耄耋之年。当年的传字辈艺人只剩下了倪传钺。传习所的旧址里也不再有笛声悠扬,曾经与郑传鉴是莫逆之交的倪传钺还能回忆起当年越剧改革的情形。

    1944年,袁雪芬的雪声越剧团成立,她正式聘请了郑传鉴到剧团担任技术导演,负责指导演员的舞蹈身段。他参与了不少新戏的舞蹈和身段设计,让越剧演员的表演逐步走向典雅和规范。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将越剧吸收昆曲表演技巧的每个细节一一展现。在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这段舞蹈就借鉴了昆曲表演中的身段。

    后来,袁雪芬也把昆曲比喻成越剧改革中的“奶娘”。

    昆曲这个无私的“奶娘”不仅仅滋养了越剧一个孩子。郑传鉴本人后来也被很多剧团请过去做“技导”,不仅仅是越剧团,当时上海的沪剧、苏剧等各种剧团都出现过传字辈艺人的身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昆曲传字辈艺人表演生涯的黄金年龄。那么,这样一批杰出的昆曲艺人,为什么会靠着给其它剧团做技术指导谋生呢?

[NextPage]

    从抗战以后到解放前,这几年中间,昆曲演员也是很悲惨的,很多人是到越剧团去教越剧了,有的人去教人家舞蹈、身段,甚至于更惨的就是摆小摊、卖点儿纸烟。

    从苏州虎丘山曲会的辉煌到解放前的黯淡,昆曲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为什么京剧逐渐取代昆曲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主角?让我们回到昆曲折子戏辉煌岁月的末期,去寻找答案。

    大清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乾隆酷爱昆曲。即位之初就开始在紫禁城里修建戏台,在当时专门管理戏曲演出的机构南府里养着一千多号人为皇上唱戏。外出巡幸时,各地的官员们同样在皇帝的看戏问题上大做文章。

    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找到对乾隆皇帝出巡有详细记载的《南巡盛典》。公元1780年,乾隆第五次来到江南。烟花三月的扬州,春意盎然。

    船行至镇江,龙舟离岸还有十里,管事太监进舱禀报,说看见岸上有个巨大无比的桃子, 乾隆命令加速靠岸,将近码头时,几百枚焰火忽然从桃子周围直窜云霄,顷刻间桃子从中间裂开,露出一个舞台,几百人在上面歌舞欢腾。原来,这是为迎接圣驾,地方上特意新排的大戏——《寿山福海》。这是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而精心设计的。

    各地的戏班纷纷向扬州聚集。一时间,扬州的舞台异常活跃,盛况空前。那么,扬州盐商组织的戏班准备的是什么戏呢?当时文人撰写的《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戏曲舞台上,已经有众多声腔和昆曲共同迎接圣驾了。

    那么,花雅二部当初又是如何划分呢?

    扬州有个最大的盐商叫江鹤亭,他就把他家的戏班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雅部就是昆曲,昆曲以外的都叫花部,是这么样的。江鹤亭就这样把戏曲给分了类了。

    在众多花部声腔里,有一支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用徽调演唱的徽戏。徽戏就是京剧的前身。扬州的盐商们大多来自安徽,他们从家乡带来戏班,用雄厚的财力支持徽班的演出。徽班吸收各地花部声腔之所长。而且以扬州为根据地,沿运河上下流动演出。在当时已经显现出和昆曲一争高下的态势。我们在《扬州画舫录》里也能看到众多声腔四方而来的记载。

    从此,众多的地方花部声腔开始撼动昆曲的地位。许多戏曲著作的记载中将这段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NextPage]

    乾隆后期,中国戏曲史上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以徽班为代表的戏曲团体用花部乱弹这样新颖的唱腔,精彩的表演,给剧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此时的昆曲演出开始受到冷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公元1790年,当朝的乾隆皇帝八十岁了,各地照例要组织戏班进京贺寿。一个叫高朗亭的人带领自己的徽班三庆班,从扬州出发,沿大运河进京。高朗亭是扬州赫赫有名的艺人,乾隆几次南巡,高朗亭都曾参与接驾,很受乾隆喜爱。

    大运河的终点是北京海子,这里是京城戏园的繁盛地。戏班在这里走红的话,就会身价倍增,名播全国。高朗亭心中对此一定充满了渴望。

    三庆班的演出昆乱杂奏,很快压倒了京城其它戏班。紧接着, “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史称“四大徽班进京”。

    在当时的《新增都门纪略》一书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这也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此后几十年间,京剧迅速赢得了上至皇家下到民间的追捧,戏曲舞台上掀起了 一阵“徽班”热。这无疑加速了昆曲的衰落。

    曾经统治了大清帝国半个多世纪的女人,也以自己的喜好影响着戏曲舞台。紫禁城里最大的戏台畅音阁现在上演得最多的是新兴的京剧。而当年,乾隆皇帝修建畅音阁,却是为了听昆曲。

    这是我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找到的咸丰年间升平署为皇家准备的昆曲戏谱。许多年以后,皇宫里已不再演出这些折子戏。昆曲正如戏词中所写的“时运衰倒”了。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十九世纪初,清朝的统治走到了末期。连年的战事,不仅给这个王朝带来沉重打击,也使得昆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京城的昆弋班日渐衰落,生存更加困难,已经不能独立成班。昆曲艺人于是转入各种戏班,和众多声腔同台演出。

    中国戏曲史由此进入了昆曲与花部乱弹相互交流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昆曲以自己空前的艺术成就影响着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类声腔。

    道光年间,正值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画家沈蓉圃绘制了这幅同光十三绝,他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其中朱莲芬、杨鸣玉、徐小香还有梅巧伶、时小福,就是昆班出身,他们都是京剧界昆乱不挡的优秀艺人。

    直到今天, 京剧界依然以这个准则作为衡量一个京剧演员艺术成就的标准之一。学习昆曲也是京剧演员的必修课。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先生给我们演示了一段京剧表演中常运用的昆曲身段。

    众所周知,梅兰芳是京剧大师,可是却很少有人清楚,梅兰芳的演艺生涯却和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的广和剧场是梅兰芳第一次登台亮相的地方,1904年,10岁的梅兰芳在这里演出的剧目就是昆曲《长生殿》。

    不过,在成名以前,梅兰芳却没有系统学习过昆曲。1914年,处于艺术生涯上升阶段的梅兰芳,专心学习了三十多出昆曲。之后,就开始陆续登台演出昆曲。

    梅兰芳这段时期演出的昆曲剧目有《断桥》,《思凡》、《琴挑》、《闹学》等等,很多都成了他日后的代表作品。不仅如此,他还将昆曲的表演元素带入了他对京剧的创新中。

[NextPage]

    梅兰芳和余振飞同为跨越昆曲与京剧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这次合作也传为佳话。

    其实,京剧演员对昆曲表演技巧的吸收,仅仅是昆曲影响京剧的一个侧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京剧剧目中,有很多都脱胎于昆曲剧目。

    中国戏曲的神奇因子,通过一代代艺人的口口相传,跨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剧种,顽强地流传下来。

    花部非常兴盛的时候,人们心中的祖师爷还是昆曲,不管是京剧,地方戏剧,比如像马兰从事的(黄梅戏),他们往往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如严凤英这样,他一定要到昆曲的老师傅那儿学两手。

    1961年上映的由严凤英主演的电影《牛郎织女》,影片中有一段织女手持古典圆扇子的舞蹈。曾经在电视剧《严凤英》中担任女主角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给我们讲述了这段舞蹈的来历。

    在南京的甘家大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平民住宅。新中国解放前,这里的主人是昆曲名家、“江南笛王”甘贡三。当年,甘家时常会有昆曲同期,也就是昆曲清唱活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严凤英流落到南京,结识甘家老四甘律之。甘律之将严凤英引荐给了父亲。

    1954年秋天,在上海举行的华东五省一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天仙配》一炮走红,严凤英也因为唱腔、身段俱佳而获得了演员一等奖。

    在这次汇演后的座谈会上,戏剧家田汉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田汉给她介绍一个好师傅,就是白云生了。

    白云生是北方昆曲名家,曾经指出过严凤英表演中身段的不足。不久,严凤英就正式拜白云生为师,接受规范的昆曲身段训练。

    昆曲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曲目和表演的借鉴上。有的地方戏曲,还和昆曲结合起来,在地方剧种中形成了独立的昆曲流派。

    这里是长江流域的四川段,船工号子在这里回荡了许多年。然而就在这方孕育了粗犷和苍凉的水土中,也不难寻找昆曲的踪影。

    2006年秋天。四川省川剧院正在为参加艺术节加紧排练。在排练现场,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昆曲唱腔。川剧的声腔由昆、高、胡、弹、灯五个部分组成,所占份量最重的就是昆曲。这是川剧《易胆大》里的一段昆曲唱段,在今天的川剧演出中已经很普遍了。

    然而早在康熙年间,昆曲刚传到四川时,影响并不大。同治年间,一个叫吴棠的人被派到四川做总督,才改变了昆曲在四川的命运。

    昆曲开始在当地的很多戏园子里上演。在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看到的当年昆曲在成都演出的戏单。

    悦来茶园是成都最大的川剧班社三庆会的演出场所。清朝末年,昆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衰落,同样也影响到了四川,昆班改搭三庆会。就是在这个舞台上了,昆曲艺人经常与川剧艺人同台演出昆曲。就这样,昆曲的众多元素被川剧逐渐吸收。

    1979年出版的《川剧昆曲汇编》,主持这次编篡的就是眼前这位已经92岁高龄的刘泉老人,该书共搜集整理了在成都地区演出过的昆曲曲目达200多出。

    传统的川剧演出每天都在上演,经常能吸引很多观众,在中国像这样的地方戏曲有300多种。但无论如何演变发展,相互之间都有几份相似。中国戏曲就在这样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一步步达到了它发展的顶峰。

    它们就像同一座山脉的不同山峰,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支流,血脉相连、生生不息。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