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影片《芳华》剧组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首次大规模点映,现场有1500人欣赏了影片,导演冯小刚、编剧严歌苓、主演苗苗和钟楚曦出席映后交流,并分享了许多有关该电影的幕后故事。虽然现场的大学生与故事中的年轻人成长于截然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反响热烈,部分学生现场分享了与《芳华》的共鸣,他们当中有的曾因服役暂停学业,有的邻居就是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讲述过程中都不禁哽咽。
冯小刚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段战争历史:“很多人在我微博上留言,问咱们1979年打的什么仗?我觉得这太不应该了吧。中国军人应该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尤其是作过战的军人。我发牢骚多过唱高调,但是我是从部队出来的,只要提起部队,我觉得我就应该说点什么。”
《芳华》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
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当时这本书还叫《你触摸了我》。她5月再回北京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就已经决定按照小说来挑选演员了。冯导还建议改名字,严歌苓提供了几个选项:《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冯小刚选中了《芳华》:“‘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严歌苓表示:“从来没有想到跟哪个导演能有这么顺利的合作。试镜的时候小刚还问我像不像你那个时候?”
可以说《芳华》是冯小刚和严歌苓共同的青春记忆,冯导自己也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队友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水平超高,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
为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原著作者兼编剧严歌苓,介绍故事的背景,包括她所经历的文工团、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她耳闻的80年代“野蛮生长”的海口,给观众提前上了一堂历史课。
第一节课
什么是文工团?
《芳华》的主场景是一座老宅改造的红楼,片中文工团在这里驻扎,文艺兵们在这里训练歌唱、舞蹈、演剧,他们时刻准备着奔赴一线慰问士兵、提升士气。严歌苓表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细节全是真实的,哪里是排练厅、哪里是练功房,我脑子马上能还原当时的环境,这是非常自然的写作。”
导演冯小刚20岁时进入文工团担任美工,一呆就是7年,他将这段年轻的记忆描述为:“当脑子里面一片黑白的时候,唯独这一段生活是有色彩的,同时也有一些芳香的味道。”
知识点
文工团全称“文艺工作团”,是军队运用歌唱、舞蹈、演剧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的综合性文艺团体,他们一般是通过文艺慰问提升士气,舒缓士兵心理压力。
中国军队文工团以归属单位划分,共分为三级:
第一级:总政治部的直属文艺团体,如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等;
第二级:隶属于军种部队的文工团,如空政文工团、武警文工团等;
第三级:隶属于各大军区的文工团,北京军区的战友文工团、济南军区的前卫文工团等。
主创谈
1971年严歌苓12岁就入了伍,一直到25岁部队裁军退伍,她跳了8年芭蕾舞,又当了5年创作员。在成都文工团还当过战地记者,与《芳华》故事的讲述者萧穗子的经历高度重合。
“当时文工团在全中国招兵,真的是万里挑一,有各种考核,掰腿弄腰、看你够不够高、将来会不会长胖;还有模仿能力,给你跳一段舞,现场模仿出来;还得唱歌、朗诵,看你有没有多才多艺的可能性。我从安徽到北京军区的空军文工团,一直没等到确定的通知,当时正好北京的招待所里有成都军区的文工团招生,我就去考了,第二天就领了军装。”
第二节课
1979年打什么仗?
《芳华》战争戏不多,但拍得很精彩。其中有一段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从打响第一枪到刘峰手臂受伤战役结束,描写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场面。现在的年轻观众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历史书上的一段话,可是导演冯小刚、编剧严歌苓都生于1958年,这场耗时1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正是他们青春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为了这段描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6分钟长镜头,冯小刚不仅烧了700万人民币,更是面对了重重挑战。“拍摄过程非常危险,甚至可能造成伤亡,所以需要反复排练,演员的跑位要非常准,一步跑差,满盘皆输。”冯小刚表示,“不管在拍摄战争上下了多大的力气,但是有一条,我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我不是在歌颂战争,我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我同龄的人,在他们的芳华时期就投身战场,他们的爱国是用牺牲作为注解的。”
知识点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不断武装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进行自卫反击战,在20多天的作战中,我边防部队重创越军,摧毁越南北部地区针对我国构筑的大量军事设施,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主创谈
严歌苓没有去过前线,却在野战医院见过太多血糊糊的伤员。“闻到血的味道都要吐出来了。军医做手术几十个小时不能下来,一台接一台,穿着胶皮裤子,小便大便都在里面。”当时她是战地记者,拿着本子盯着伤员,谁清醒过来她就过去采访,有些尚能交流,还有很多没来得及交流就离世的,关于这些年轻士兵她的记忆非常模糊。
第三节课
为何拍80年代海口?
上世纪50年代后,大的战事平息后,国家开始裁减庞大的军队,以文艺慰问战士为主要工作的文工团属于“超编”,纷纷合并裁撤。文工团解散之后,文艺兵们走向五湖四海,不少人选择了追赶改革开放的大潮。故事后段,几位文工团战友李晓峰饰演的郝淑雯、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和黄轩饰演的刘峰在海口重聚首。那时海口正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阶段,到处是下海经商的生意人,他们被称为“闯海人”。
知识点
1983年2月起,中央召开关于海南开放开发的会议,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这份“11号文件”给予了海南特殊的优惠政策,包括免税等。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为鼓励开发,地价低廉,又引发一阵“地产热”。
一时间,广东开往海南的渡船上挤满了“闯海人”,当地招待所也是供不应求,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内更是堆满了登记信和求职表,共计有10万份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由来。1991年全国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海南,约占全国房地产公司的15%。1992年海南房地产最热时,海口一处写字楼开出了每平方米一万多港元的天价。
主创谈
海南经济“野蛮生长”的时候,严歌苓在美国,故事都是从熟人那里听来的:“海南的开发也是’哗’地拥过去买地,开发商很多,比较野蛮。”
冯小刚作为与海南合作最深的导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芳华》等片都是在此取景。2012年成立的电影主题旅游项目“冯小刚电影公社”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观澜湖海口国际高尔夫度假区,游览内容包括《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冯氏经典电影场景。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