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建军大业》昨日在一片喧嚣声中上映,作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导演以及《建军大业》的监制,黄建新显然对这部电影极有发言权。为何这次不做导演,而是选择由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筒?对此,黄建新回答得干脆利落:“他比我们拍得好”。
影片起用了大批年轻演员演领袖人物。对于大家关心的这些演员的片酬,黄建新表示,只是给了演员生活补贴,“如果这一批演员按市场价,这个电影就不要拍了。”
香港导演导不了主旋律? 否!“刘伟强比我找得准”
让执导《无间道》系列的香港导演刘伟强担任主旋律大片《建军大业》的导演,消息一出即引起一片哗然,就连刘伟强都“压力大到不得了”。
但是,开明的黄建新却认为这十分正常。或许与香港导演徐克、林超贤合作的《智取威虎山3D》、《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也让他对香港导演充满信任。黄建新说:“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合作就已经不分(内地、香港)了,外界却老在分,我们觉得这不是一回事吗?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个团队。好莱坞影片的导演大多不是美国的,吴宇森去拍过,刘伟强去拍过,陈可辛也去拍过。没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早过时了。”
最终出来的《建军大业》让黄建新感觉自己没有看错。他评价说刘伟强将《建军大业》的电影语言拍得非常现代化、非常新,“语境模式决定了电影的现代性,过去的电影总把感谢谁挂在嘴上。这种固定的语境模式,年轻人已经不接受了。现在电影里一讲大道理,观众就要出戏。我们现在所有讲道理的戏,都改用情节来表现。”
近年与香港导演的合作,让黄建新触动最大的是香港影人的学习精神,“香港导演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永远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他们永远要使自己电影的语言发生新的变化,以跟观众建立更密切的叙述关系。这一点,他们比内地导演走得更快,因为他们始终为生存而奋斗。此外,一个好的剧本是可以由任何一个导演完成的,不是说一定要你出生、生长在这儿才能完成的。”
电影筹备过程中,黄建新跟刘伟强比划了一尺多高的样子说:“我已经看这么多的史料了。”而刘伟强导演则说他看了十倍。黄建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我这已经几百万字了,十倍是多少?可想而知。这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他能拍得好。”
据悉,刘伟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研究史料。黄建新也透露:“开拍之前有一天,我、韩三平跟导演讨论一个细节时,导演得意地晃着腿对我说:‘你这个时间记错了’。我想怎么可能,上网一搜,发现我真记错了。”
让黄建新佩服刘伟强的另外一点是刘伟强对这个戏有新鲜感,“他找得非常准,我经常找不准,这就是他拍这部电影的优势。”
《建军大业》一开篇就讲上海“四·一二”蒋介石“清党”,这让黄建新觉得“厉害”:“1927年那个时候国家分成三个政府,所以周恩来对国民党军官斯烈说:‘一个国家三个政府,你告诉我这是孙中山先生原来的想法吗?’南昌起义中起义的国民党军队,加上毛泽东创立的军队,两个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中国工农红军。这么复杂的事情,刘伟强导演用故事的手法讲清楚,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而且电影拍得好看。”
《建军大业》过审很困难? 否!“三部片中这部改动最少”
黄建新认为,相比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刘伟强的《建军大业》有更强的故事性,“因为它有核心事件,导演坚持的一点是要虚构一个人物。一开始看南昌起义的故事,我看过四本《八一风暴》,他看过六本,发现故事里始终不能完成对立面。如今,有了周一围演的那个虚构的人物,南昌起义的故事就活了,在更大的意义上保证了一部故事片的核心和它的氛围。”
如此重大题材的影片,过审容易吗?黄建新说,《建军大业》是三部戏里改动最少的,只有个别的台词被要求修改。黄建新说:“跟我从前拍的电影相比,我说这都不算什么,所以还算顺利。”
起用年轻演员演领袖是一种挑战? 是!“最初是想找35岁至40岁的演员”
观众对于《建军大业》的一大质疑就是片中用了大量的年轻演员。这些所谓“小鲜肉”能演领袖吗?黄建新说,当初导演向他提“我想要更年轻的演员”这个要求时,他脑子里其实懵了一下。
黄建新透露,演员人选一开始准备的方案是找更成熟一些的演员——从35岁到40岁之间,他们表演更有把握,观众也更能接受,“但是导演跟我说了一句话,一下子把我说服了。他说,青春是无法表演的。我说:‘那你们导演选演员团队,就把准备工作做好’。导演就让剧组把那些历史人物20年代时的照片全都贴到墙上,我们两人在那儿看,发现原来那些起义元勋都这么帅。按现在的说法,全是小鲜肉,气质非凡。”
之后,黄建新又把现在年轻演员未修饰过的照片贴在墙上,“每个角色都有五个备选。导演做了一轮选择,我们就开始向演员发邀请——导演发,我也发,三平导演也发,于冬总裁也发。得到的回馈特别好。我觉得跟这个题材有关系,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表演一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是有魅力的。在剧组里蒋介石这个角色只有三天的戏,但是需要演员把头发推成光头。周一围跟我透露,霍建华正好是光头。我于是打电话问霍建华说你在哪里,我们想请你演蒋先生。他说真的吗?好。他正好在演清朝的戏,头发剃光了,刚好长了一点点,特别的合适。所以,这次选角很顺利。”
导演偏爱饰演叶挺的欧豪? 否!“主要是想拍出‘战神’叶挺的精气神”
《建军大业》有54位主演,累计动员2.5万人次参与拍摄,拍摄时间四个半月,71个工作日,创下了近十年来华语片新纪录。对于年轻演员的表现,黄建新十分认可,“拍戏前导演说要军训,所有人都准时来到八一训练场。那两天三十八、九度,有两个人中暑了。我们的电影是有预算的,全组的休息房车只有五辆,但是演员们没有人提任何需求,五辆车中有一辆是我和刘伟强导演的。我们当时说如果大家有一些挤,导演组的房车欢迎大家来,结果也没有一个人来。这是一个好的团队,一心一意为把这部电影拍好。所有的演员,我们都觉得很好。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于替身、抠像等不敬业的传闻,但这个组都没有。相反,由于现场拍摄过于剧烈,欧豪和梁大维两人都拍吐了。即使这样,导演说不能用替身,必须自己演。所以,他们吐了后歇一会儿,接着再来。”
众多角色中,欧豪扮演的叶挺戏份不少。有记者笑称可以看出导演对欧豪充满了爱。刘伟强说:“年轻人就要磨炼,他才25岁。我看见这些年轻演员就觉得,他们都是我们电影的新希望。不论在香港在内地,我们要对他们好一些,因为他们真的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拍这部电影很辛苦,不能用替身,台词要念好才来,要不然就会被骂。这是我们要训练他们的东西,你拍戏要拿出拍戏的精神出来,真的要努力。”
黄建新解释说,导演想在片中拍出叶挺这个“战神”的精气神,“叶挺在传说中是很厉害的军人,有一点儿像巴顿将军,子弹躲着他走。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年轻演员的成长,可以让演员的内心都能够充分展示。”
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与美国相比差距不小? 是!“我们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
黄建新,第五代著名导演,曾执导《黑炮事件》、《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求求你表扬我》等作品。近年来却以监制身份监制了众多影片,其中有和香港导演合作的主旋律片,有和年轻导演合作的《万万没想到》、《择天记》等等。今年暑期档,他监制的影片就有《建军大业》、《我是马布里》等。做了十几年监制,黄建新表示,工业化是商业片也是主旋律片的基础,而工业化的进步要依赖于中国年轻的电影人。
美国的主旋律片可以让国人热泪盈眶、去全世界拿票房,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怎么拍?在黄建新看来,这里面有文化不同、角度不同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中国电影工业与世界一流电影工业的差距问题。虽然中国影人已经在努力追赶,但是,“我们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没有办法一天完成超英赶美”。
黄建新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去英国,接待的人说喜欢中国电影,“我问他喜欢哪部?他回答说《英雄》。美国也有超过80%的人喜欢这部电影。《英雄》在国外高到不可想象,国内却是另外一个评价,这就是角度的问题。他们也跟我说,《变形金刚5》在北美不好。但在中国的票房高达15亿。可见电影审美的多元化。”
黄建新认为,市场对中国电影专业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看完《建军大业》,会觉得这一次的战争场面超过以往。其实,我们的这个团队不是一直以来拍战争片的团队,这是他们不停学习、总结经验提供新手法的结果。我们国家拍摄战争片最传统的团队就是八一厂团队,这一次导演说希望由一支新的团队完成他的美学追求。因为方法不一样,可能结果不一样,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差不多200个炸点,视觉冲击力强。我相信,观众对这些东西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战争片进步的肯定。”
大家抱怨中国电影很正常?是!“以前是自己跟自己比,现在是跟全世界比”
谈及大家对中国电影的抱怨比较多,黄建新觉得特别正常——毕竟中国电影与全世界最优秀的商业片或文艺片都差距不小,但他还是希望大家相信中国电影,相信中国最年轻的电影人,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中国进入电影的工业时代才十年,我们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西方人常常到东方找题材,因为原创的东西已经不够了,这是互补的过程。电影越来越国际化,没有办法切断来看。比如说多少年前大家对中国电影印象非常好,那个时候大家看的都是国产片,一年20部互相比较;90年代开放的时候,美国片开始跟亚洲片比;现在则更开放,中国跟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比。所以大家要公平,要看到中国电影的进步。”
中国电影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影响其发展的最大掣肘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黄建新建议,中国影人除了发展想法和团结用功,还需要实打实地付出,“美国做一部电影花三年,后期都要一年多,但我们常常只用几个月。而且我们的技术还没有人家好。资本要求缩短回收期本身就不符合基本工业准则。按好莱坞的说法,一个看得过去的CG镜头要17层,这样专业的观众才不会发现破绽,但中国大部分电影都只做7层。所以,现在观众看了那么多美国电影,回头看中国电影,自然就觉得中国电影怎么是这样?!”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