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金婚

2014-11-06 08:55:0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我嫁到他家时,第二天竟然没有早饭吃。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我带给他们家的嫁妆你知道是啥吗?就是一床被子一张凳子而已……”

  赵宇的《相伴到老》拍摄了20对金婚老人,旧日的战乱与恶习不能将相爱的人隔开。爱情与亲情在两个人之间,只会随着时间而越来越美好。虽然文字与拍摄手法角度略显稚嫩,却掩盖不了摄影师深入生活追寻纪录的真心,与对超越时代的人类美好感情的真正敬意。

  《相伴到老》获《第6届中国大学生现代摄影大赛》大众组纪实类二等奖。


  结婚五十一年的龚厚彦爷爷与方登秀奶奶,在闲暇时间都会与家人在一起。一进他们家门就发现全是他们孙子的同学蹲在地上玩着三国杀,老人们能看着孙子健康成长也是一种福分吧。龚厚彦出生于1942年,方登秀出生于1943年。龚厚彦说:“年轻时,当时村子里看他们家面积比较大,就把临时医院搭建在他家里,而方登秀则是当时的护理医生,也叫做赤脚医生。经常流动给病人看病。这样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相识。龚厚彦18岁在恩施读师范,还没毕业便与方登秀结婚了。毕业之后,龚厚彦又去武汉读大学,而此时家里就只剩下方登秀一人,她一个人抚养了2个姑娘,并且承担了孝敬老人们的义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在操办。大概到了1971年,龚厚彦从武汉调到医专,两人才结束了长达10年的分居生活


  1963年结婚的周金钊与杨文钰今年刚好是金婚,年底就是他们的金婚纪念日,他们邀请我年底再去帮他们拍一次。记录下感人的场面,两位老人有同样的信仰,他们都信天主教,所以圣经也是他们共同的话题。或许正是同样的信仰催化两位老人的感情吧。周金钊老人说:“三十年前,我也不信这些的,直到我在上海打拼时,由于太累,经常是一天干两天的活,有一次硬生生的累到在楼梯间了,这一病,大概躺了半年,无论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但老太婆说我是没有信仰,所以魂儿被现实的生活勾走了,打那时候起,每天陪她读书,陪她去教堂。慢慢的我也信这个了。从那以后我明白,人要做到对自己所受的苦难忍耐、顺从,多祈祷”。[NextPage]


  今年84岁的邓世耕和78岁的王先美两位老人结婚前互不相识,直到19岁左右经媒婆介绍后,相识3,4天两人便结婚领证了。回想起当初结婚的场景,两位老人还是记忆犹新。“由于那个时候比较困难。困难到什么地步了?我嫁到他家时,第二天竟然没有早饭吃。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我带给他们家的嫁妆你知道是啥吗?就是一床被子一张凳子而已。哎,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丑人。”奶奶独自笑了起来。但是说到结婚当时爷爷来接她那还是十分的风光。“邓世耕牵着一匹马就把我接过去啦。当时全村人都十分羡慕。”


  生于1956年的肖龙建与生于1958年的唐珍尧于1977年结婚,至今共同度过了36个年头了。是目前拍摄最年轻的的一组夫妻。他们生活在利川市汪营镇清江村,有2位子女,都在福建轻工业厂里打工,平均5﹑6年回来一次。所以,2位老人就成了典型的留守老人。村里有个小学,一共5位学生,一位老师,他们也很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对于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家庭来说又是何等的艰辛。现在以种植黄莲为生,前几年由于亩产不够,又加上靠天吃饭,肖老就给周围的农民打短工,长时间劳作导致手上长泡,堵塞血管,前后一共治疗了4年,几乎耗尽家里一切积蓄,但是作为妻子的唐珍尧并没有抛弃而是一直陪伴其左右,不离不弃。[NextPage]


  1946年结婚的郭一凡与李兰英,今年是他们结婚67周年了。老人们平日里喜欢养花。阳台上,客厅里都是他们栽植的兰花,石榴树等。年轻时,两位老人都出生于河南南阳。爷爷家境很好。而奶奶却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农村女青年。当时爷爷家被安排两次相亲,却都没有看上对方。但是爷爷在一次旅途中遇见了奶奶,便对他一见钟情。奶奶家不是很富裕,但是爷爷不嫌贫爱富,还是不顾家里反对,与奶奶成婚。之后爷爷读大学,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爷爷还没毕业就离家出走,毅然参加了革命,从那以后,他的死活家里都不知道。在爷爷离开的这几年,奶奶一直承担着抚养子女,孝顺老人的义务。虽然不知道爷爷生死,但是奶奶一直在家等待着爷爷归来的那一天。爷爷随军队一路南下,从宜昌征战到巴东随后来到恩施,成功解放恩施后,爷爷也获得了一官半职。当时那个年代,许多当官的都抛弃了家里的糟糠之妻,在另外一个地方成家了。但是爷爷对奶奶的思念一直未曾减少过,解放恩施后,爷爷又亲自跑回老家,将奶奶接回恩施。从此,二老才算是真正过上了夫妻生活。


  79岁的罗兵与大他2岁的刘成菊现在生活在城郊,自家有一片苞谷地和鱼塘以及一栋瓦房,这个院子就像是一个生态园一样,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生活在乡下的二老自己劳动,每日坚持锻炼,所以身体依然健朗。图为2位老人在搬包谷。两位老人在1949年结婚,两位老人在谈及年轻的过往时眼神中透露着一股骄傲。罗兵说,当时他是他们村的有为青年,而奶奶刘成菊也是当时村里有名的才女。这样一去二来,我们也熟了,再经过媒人的撮合,我们便成了。爷爷说:“结婚后,基本上没有吵过架,因为吵不起来。因为一有苗头,我便认错了,所以一直都是我让着她,让着就让着呗,反正是自家老婆,又不吃亏的。”[NextPage]


79岁的李垂秀与小他一岁的贺孝志生活在恩施市毛坝乡,这里没有过多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浓厚的乡土人情。奶奶出生于农历1935年9月18日,爷爷生于农历1936年9月5日。两位老人结婚于1955年冬月。回忆起以前,贺爷爷说:“1957年参加合作社,59年大旱天干83天,没有收成,无米可吃,只能吃菜,好多人饿死了。我到处去挑粮食回来分给家人。59年正月第一个儿子死于饥饿与疾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哎,换句话说,就算有得治我们当时也治不起。当年我和奶奶到处去找野菜回来吃。”爷爷说着很伤心。老人说着并不断感叹而今的生活大有改善。


吴秋明是1940年生的,丁文盛是42年生的,他们在1967年结的婚。2000年初,丁文盛前的身体每况愈下,最主要就是腿疼的走不了,吴秋明就每天天不亮起来炒桐渣,给外婆敷药,加上吃中药,外婆后来才慢慢好起来。持续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今年74岁的明吴秋与72岁的丁文盛热爱运动,奶奶喜欢太极,爷爷喜欢跑步,打球。当我要求爷爷能否也使用奶奶手里的器材展示一段时,爷爷说:“我们锻炼不是在一起,我喜欢跑步打球而他喜欢与其他老婆婆们一起锻炼,但是我们还是会出入成双,每次我先跑完步都会回来邀她一起回家的。”[NextPage]


今年83岁的谭光友和79岁的夏家珍两位老人如今相濡以沫56年。两人于1957年经人介绍并同年完婚。谭光友以前从事修路工作,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公路建设,经常一去好几个月,曾获过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夏家珍就在家负责照顾子女。当时村里生产队实行的集体劳作,八点出工,常常到晚上六七点才能收工回家,家里的重任常常由她一个人挑。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坚守、理解和信任,时间和距离没有成为他们在那个年代的阻碍。如今二老生活在城里,医疗条件得到保障,儿孙经常回家闹嗑。两位老人喜欢看报用以打发无味时间。


生于1949年的赵光举和生于1951年的覃万翠在1970年结婚。两位老人现在经常给别人转工,所谓转工,就是几家人之间在我农忙时你帮我,你农忙时我帮你,互相之间不给任何报酬。谈到以前的日子,赵光举说他的祖父、父亲当时都是大地主。解放初期,由于家庭出身成分问题,那个时候一直居无定所。用他自己的话说”千个屋场,万个水井”。在他父亲去世后他一度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几度想了结自己的生命,最后阎王爷都没有收他。说起他们的爱情还的确是一段缘分。当时赵光举在给覃万翠村帮忙时,在田里干活时晕倒了,昏迷不醒。醒来时发现覃万翠就一直在他生病的时候照顾他。覃万翠的身份是贫下中农,成分要好一些。难免有人说闲话,但是两位老人还是选择在一起,没有理会那些流言蜚语。[NextPage]


  向正龙与杨世寿今年都恰好90岁。杨奶奶父母死得早,从小跟着唯一的哥哥生活,却得不到哥哥嫂子的疼惜。十几岁就经人介绍来到了向爷爷家,从此也便有了自己的家。向爷爷话不多,在那个许多人都活活饿死的年代,他总是没日没夜地干活,再加上读过书,有点文化,还当过生产队的大队长和林场的厂长。妻子和七个儿女也算是不愁温饱地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杨奶奶也很精明能干,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也曾胜任妇联主任的工作,是当时村里妇女的知心姐姐。在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性格都不服输的二老也有过争吵。杨奶奶说:”在生完老大之后还想过要离婚,但是最终还是舍不得。”日子一天天过去,向爷爷的牙齿也掉得一颗不剩了。人的牙齿掉光之后,看起来会像是一直在微笑的样子。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他那严厉、不苟言笑的表情。耳朵也有些听不清,视力也不好。家里来了客人坐着聊天,他就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看见别人笑了他也跟着笑,老人的快乐也像儿时那般简单。四个儿子都希望把二老接到自己家尽孝。但是二老不想去儿子家生活,只想在自己亲手修建的老屋中,过过二人世界,直到生命的最后。现在,向爷爷最爱吃的,还是杨奶奶亲手蒸的扣肉。即使没有了牙齿,还能吃上老伴亲手做的扣肉,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这就是最美的爱情!


徐先寿生于1944年,蒋润兰生于1945年。今年刚好是徐先寿和蒋润兰结婚50年,二老退休后日子还是过得十分清闲的。下午打电话给先寿伯伯他还在打乒乓球,看来健康锻炼,锻炼健康这个说法还是在老人们心中得到了贯彻。二老经常一起散步,一起做饭,晚年十分幸福。两位老人都是从农村里一步步奋斗,朴素的本质一直没变。1991年9月,徐先寿在路上见两歹徒调戏一女青年,就挺身上前制止,被歹徒刺伤,仍捂伤追赶,在一工人协助下终将歹徒擒获,被授予全州“见义勇为十佳公民”。在徐老受伤的日子,蒋老一直在医院照顾他直至康复。[NextPage]


生于1938年的向正高爷爷以及生于1936年的刘菊珍奶奶今年是他们的金婚之年,结婚50年来二位老人很少吵架,关于他们爱情的秘密,爷爷告诉我男人再苦再累,也要对女人体贴入微。育有五女一子的二老现在也是儿孙满堂,在乡下过着含饴弄孙的田园生活。但在他们年轻时的那个年代,除了生活的贫困,他们夫妻还有着别样的烦恼。刘奶奶头五胎生下的全是女儿,虽然俗话说有女万事足,但在重男轻女的农村,胎胎女儿让二老十分苦闷,甚至觉得在邻里之间抬不起头来。但向爷爷并没有因为刘奶奶没有为向家生下儿子而对她有丝毫的冷落。只是把女儿们的小名都取为,“接弟”、“随弟”,以此表达他们向送子观音求得一子的愿望。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刘奶奶四十四岁的时候生下了小儿子。现在二老每天抱着小金孙,在田间散散步吹吹风,尽享天伦之乐。


郑新寿,1941年生。杨乐秀1942年生。1960年结婚。两位老人算得上是真正的留守老人。虽然养育了3儿1女,但是子女们大都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够回家。所以,平日里就只有两位老人守着老房子。这对夫妻中,身为妻子的杨乐秀对于丈夫郑新寿的爱是沉重的。由于郑新寿行动不便,腿脚不利索。走上10米的距离必须要拄着拐杖走大概5分钟。加上患有脑梗塞,糖尿病,用杨乐秀老人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药罐子。但是,杨乐秀并没有嫌弃,反而是无限的将就郑爷爷。郑爷爷只剩一颗牙齿了,而且还吃不得带有一点辣味的东西,杨奶奶这十几年来都是随着爷爷的口味,没有吃过辣的东西。由于爷爷只剩一颗牙齿,奶奶每餐饭便以稀饭,粥,汤为主,一切以爷爷为主。[NextPage]


1956年结婚的赵大美﹑李双秀夫妇在二十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过了大约一个月把婚事办了。两位老人养育了3个儿子3个姑娘,谈到结婚时的场景两位老人滔滔不绝的给我描述着。爷爷说:”我家里有7姊妹,你奶奶家有5姊妹,亲戚朋友很多。那天来的人足足有一两百人,十分的热闹。算是我们村里当时办婚宴来的人数最多的一场吧。但是那个时候也是十分困难,什么都是集体模式。所以效率并不是很高,经常饿肚子,但是又没有办法。以前经常是我们将子女带到田里上班,大点的在一旁玩耍,小一点的就背在身上进行劳作。现在好了,政策好了,我们都有低保!跟那个时代比不得咯!奶奶大概在60岁时,得了一种皮肤病,我们四处求医但是还是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奶奶的身子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家里的农活都是我在做,我不愿意让她多吃苦。”


1937年出生的赵大善与1949年出生的李白云在1957年成婚,养育4个姑娘2个儿子。赵大善与上一组的赵大美两人是双胞胎,在拍摄时能找到这样两组我也是觉得十分幸运的。解放前当时李白云家里是大恶霸,大地主。解放初期被镇压,奶奶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她当时也想到了轻生。但是最后还是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当时爷爷生活在巴东的东流河村,奶奶生活在宜昌的长阳。经人介绍后,两位老人结婚。奶奶以前是富家女也没有干过什么农活,也不会干。所以心细的爷爷在把奶奶娶回家后并没有过多的让她下地干活,而是在家里织布带孩子,自己一个人就干两个人的活。[NextPage]


赵正华,生于1952年,向华芝,生于1953年。两人于1973年结婚。两位老人也是经人介绍认识了,没过多久就结婚了。赵正华的一生很坎坷,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很小成了孤儿,生活十分艰辛,是村民们把他养大的。当时结婚时,爷爷是将奶奶背回来的。结婚时奶奶的娘家给她办了6个嫁妆。2口箱子,1张蚊帐,2个柜子,1床铺盖。一路走来生活十分艰苦,两位老人也是经历了无数次搬家,居无定所,住过寺庙,住过牛棚,住过山洞。但是两位老人一直都在为生活打拼,没有向现实低头。现在两位老人日子过得很好,年前还盖起了一栋2层楼高的小洋房。


今年69岁的郑新康与比他大3岁的赵春梅已经在巴东县野三关镇马眠塘村生活了足足60年,两位老人从小便认识,两三岁时被双方父母订了童子婚。老人回忆到︰当时他们家足足有十几口人,但家里条件很好,门当户对。14岁便正式结为夫妻。相比有些老人,他们的婚姻则显得十分平淡,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在拍摄的老人中,他们也是唯一没有领结婚证便在一起生活的。我问:“那这样的婚姻不就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吗?您们在一起还安心吗?”郑新康老人说:“这个嘛,无非就是一张纸而已,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搀扶,互相鼓励,一起过日子不就行了吗?”[NextPage]


79岁的杨秀河与84岁的唐彩云夫妇是我在国庆期间马路上遇到的又一对相伴到老的老夫妻,两位老人20岁便结婚,当我问到您们知道您们陪伴对方多少个岁月了吗?奶奶摇摇头说:“我不知道,自打我记事起我的脑海里全是他,秀河对我实在太好了。以前是集体经济,我带着3个儿女一个月只能分到一斤二两谷子,当时他被抽出去守牛棚去了。每到半夜,他就会偷偷回家把没吃的干粮分给我和子女们,他宁愿自己饿着。我是个瞎子,瞎了20年了,这20年来我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看看爷爷想从他那套点话,爷爷摆摆手笑着说”这都是命,老婆子,哈哈”两位老人共同养育了5个儿女,大儿子今年3月份满60岁,二儿子还在老家,三姑娘和老四都在深圳打工,小儿子在附近的小学教书,闲暇之余会来看看二老。


邓习柱,生于1942年,郑开翠,生于1943年。两位老人是童子婚。3岁便由双方父母定下了这桩婚事。今年七十好几的两位老人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感情生活,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做一件让身边的人感到敬佩的事。图中,两位老人中间的小伙子是他们的孙子,叫邓江平,患有先天性失语症。虽然意识清醒但是却无法表达。当时生下邓江平的父母发现他得了这个怪病后,没有条件医治。在生下孩子的第二年便将孩子带回老家给两位老人抚养,江平父母又外出去重庆打工在那边又生了一个小孩,所以江平从小一直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但是两位老人无论外界怎么说这个孩子,还是一直承担抚养的义务,江平现在已经23岁了。临走时,老人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死了,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