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恒达

2010-10-19 17:53:00来源:    作者:

   

李恒达——首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第一个满分选手。 李恒达先生出生在本届“桃李杯”的举办城市——沈阳,从12岁就进入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校学习。1985年,李恒达先生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第一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凭借中国古典舞《新婚别》一举夺魁,并成为“桃李杯”历史上首个满分选手。

李恒达温文尔雅,言谈举止中透漏出一名舞者兼教育家的风度。他1990年底侨居美国,时隔多年回到故土沈阳,感慨颇多,他说,沈阳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快,当年低矮的平房小院已经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取代,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李恒达的话语引起了李太太的共鸣,李太太对辽宁的著名小吃“海城馅饼”还记忆犹新,表示有时间一定要再去尝尝。

说起对沈阳的回忆,李恒达感触最深的还是当年读书的日子,他说他们夫妻俩到沈阳音乐学院学习舞蹈时只有12岁,当时学校的老师们给了他亲人一般的关怀,无论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甚至对李先生舞蹈观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回到沈阳,李先生首先要重游的地方就是母校——沈阳音乐学院。在说到和老同学老朋友见面时的情景时,李恒达说自己这些年情感变化较大,在和老同学老朋友见面时已经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紧紧拥抱后只有热泪盈眶。

健谈的李恒达先生跟记者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舞蹈和舞蹈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方面,李恒达似乎感慨颇多,他说之所以在美国开办舞蹈学校,一方面是为了推广舞蹈教育,另一方面让美国孩子,尤其是华人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舞蹈和文化。 据李恒达介绍,他所开办的恒达舞蹈学校有学员200多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华人。

李恒达在教授他们芭蕾舞的同时主要教授中国民族舞和中国古典舞,这不仅让美国孩子,尤其是华人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舞蹈,更借此机会向他们灌输了中国文化。 当然,李恒达谈到这一问题时也表示在美国学习中国舞的难度很大,离开了中国,就等于失去了孕育中国舞蹈的土壤,知识的讲授会显得空洞,但他仍然会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随后,记者请李恒达谈谈中国的舞蹈教育。对于这一问题,李恒达早有研究,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探讨这一问题,送交本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评审的参赛论文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 据李恒达介绍,在美国,孩子们学习舞蹈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每周一次到三次,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进入专业团体,他们仍然有能力从事医生、律师等其他行业。

而中国则恰恰相反,学习舞蹈的学生几乎都是作为唯一的专业来学习,文化课所占比重不到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失去了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而众所周知的是,现在中国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各舞蹈团体的需要,此外即便进入了专业团体在推出舞台后能够从事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管理的人员则又是少之又少的,退役的舞蹈演员仍然面临无法从事其他职业的窘境。

针对这一问题,李恒达还说,舞蹈教育学的不仅仅是舞蹈,还需要有其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如果忽视其他知识,那么人生的道路和眼界都会变得很窄。而且其他知识的缺乏会让他们无法体会或用舞蹈表达深层次的情感,不懂文化,不理解文化的人是跳不好舞的。毕竟文化是根,根深叶才能茂。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