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在油画里呈现东方诗意

2011-06-20 09:21:4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刘伟冬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艺术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术与设计》杂志主编。

    油画虽然是泊来的艺术样式,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探索,中国油画早已成绩斐然。今天,当面对油画作品时,不仅没有了陌生感,而且评析中还多了几分挑剔,因为我们渴望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油画”。

    “中国油画”的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学界恒长的敏感话题。油画自引入中国便被提出民族化问题,许多画家为此付出了毕生努力。“中国油画”是指在不改变西方油画媒材的前提下,呈现出地道的中国味的视觉样式。依我看,那应该是一种理念,具体而言是与造型关联的一种表达,其中涉及东西方绘画的差异问题。

    论及东西方绘画,论者多将视角停留在两极:所谓中国绘画造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绘画或具象或抽象。要么论及材料之不同,没有任何可比性;要么就是寻找哲学理念的分辨。这种非此即彼的武断行为,是对东西方绘画丰富性的简单概括,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东西方绘画在视觉效应上,都可以追求具象与抽象间任何一种形态:中国宋代花鸟画对自然的表现,极尽刻画之能事,其具象可以与西方油画相媲美;西方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绘画,形象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单纯从视觉形态上,也与中国绘画有一种视觉上的统一,可以说,东西方绘画没有视觉方式上的本质差异。

    东西方绘画的差异究竟何在?冷静地看,差异还是在观念上,那是一种与造型关联的理念之别。中国画家体验生活多深入自然、社会之中,深度感受身边的方方面面,视觉感悟与目识心记相伴随,最终形成“经验”。画家以“经验”造型,画自己感觉的对象,画积累的经验。西方画家体验生活,多对景写生,先搜集创作素材,再以科学的理念作导引,以期画出眼见之实或理性之真。画家以“科学”理念造型,画自己看到的对象、理解的对象。据传赵佶的《听琴图》,其画面之布置,绝不是真实场景的简单影像,那种宾主秩序、物件的摆放以及情节的营构,都来自画家的经验与苦心经营,实现的是一种预设的情境,只不过仿佛如同观者经验中的真实而已。就具体物品而言,画家极尽刻画之能事,力求让你认可它的真实性,但整体气氛则由画家以“意”写之,实现一种“情趣”的表达。我们再看塞尚的风景画,可谓逸笔草草,酷似中国写意画。但耐心分析,塞尚全以理性的方式,用视觉形象构筑自己心中的世界,它实现了远离古典绘画的审视法则,同时以“科学”理念设定了新规则,所谓“小宇宙”,绝不等同于中国传统写意画。由此,东西方绘画的差异应透过表面的视觉形象,窥其使用的造型理念。

    我喜欢刘伟冬教授的油画,不是说它已经超越所有中国油画家,完全实现了油画的民族化,而是从他的作品和平时的教学科研中透出一种理念:他在用油画的工具材料,像中国画画家那样,画自己的生活经验,因而呈现出较为地道的中国式写意,看着很顺眼,故多能形成视觉共鸣。

    刘伟冬教授早年曾治西方美术史,对西方绘画风格之演变极为清晰,后来他又涉入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其独特而细腻的视角,常发人所未发,研究成果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些学术积淀为其探索油画的“中国味”有着极好的学术支撑。刘伟冬教授运用中国画画家造型理念,借助油画工具与材料,画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再以诗意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实现了中国式的趣味境界,作品清丽、高雅,别具一格。

    “园林系列”即是刘伟冬教授在这一教育创作理念下新近创作的一批作品。画面选取的符号很单纯:回廊、透窗、败荷、干树枝……灰白色调,非实景的园林写生,而是意念中的“景观”,将中国园林特有的“一勺代水、一卷代山”的文人写意造园理念,更加写意化地呈现出来,没有了西方“风景园”的实景,更不用西方油画的“科学”理念。画家高明之处还在于,“经验”后的园林,在气氛营造上多了一层诗意的表达:或“柳浪接双桥”,或“竹径绕荷池”,或“荷风来四面”,或“萦回百余步”,或“素壁光摇眼倍明”,或“隔帘风树弄新晴”……

    “风景系列”是刘伟冬教授最擅长表达的题材,也是最有生活体验的对象。古往今来多少墨客骚人赋予荷塘以繁复的诗情画意,刘伟冬教授独取败荷之冬景,以“经验”为之。深褐色画面给人凝重而沉闷之感,如同青铜铸成,但沉闷中间有跳动的笔触,那是荷叶的茎干,似有一股倔强的生命力,在打破一种寂静,预示着新生。元代张翥有词云:“水宫仙子归来,为谁独立西风背。凌波梦断,可怜零落,一奁环佩。雨叶敲寒,露房倒影,秋声惊碎。问西亭翠被,将愁何处,空留得,余香在。最爱双飞白鹭,镇相依、蓼边萍外。舞衫歌扇,有人绣出,水情云态。西子湖边,越娘舟上,忆曾同采。甚人今未老,花应依旧,约明年再。”画面正有这种东方传统而古老的意境。有的作品拓展了景深空间,将天际的云彩压得很低,灰亮色的水面浮停着几艘船只,画面全被“静寂”的气氛所笼罩,像在低沉吟唱。这又印合着宋祁诗意:“为结秋荷恨,因来沟水西。……茎枯萦茧绪,盘侧漏鲛啼。自此空瑶席,他年问浊泥。那堪塘上雨,点点共凄迷。”

    “花卉系列”、“原野系列”,均以画家对生活的切身感受,造景抒情,同样是画感受与经验,以东方诗意制造画面境界。

    整体看,刘伟冬教授的油画及其教学,是他自己经验的表达,也是真情的倾诉,油画的材料表征为语言载体,一种媒材而已。刘伟冬教授的油画透视出中国式的文人趣味,那同样是一种东方诗意的呈现,绘画在此转化为视觉媒体,一种艺术方式的充分表达。

    刘伟冬的老师苏天赐教授是20世纪极少用中国方式探索油画较为成功者,刘伟冬教授曾对苏先生的艺术创作进行过深度研究,他吸收了苏先生逸笔写景的独特技巧。有人说刘伟冬教授的油画有着苏天赐教授油画的影子,苏老与刘伟冬教授同工作于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晚辈与涉入油画创作时间不长的学习者,刘伟冬教授学习苏教授当在情理之中,他们之间确实有某种师承关联。所不同的是,刘伟冬教授没有像苏先生那样对油画表现技术有太长时间的实践,因而少了画种技术自有惯性的要求,反而少了些束缚,有了更多的探索自由。他可以随意地画自己感觉的对象,用经验方式造型,以诗意造境,因而也更为敞快地实现了地道的中国风格。换个视角看,刘伟冬教授的油画,表面上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笔墨游戏,实则潜含着对油画“中国趣味”的一种独特探索,那是一种别样的成功,会给中国油画走民族化之路更多积极有效的精神启示。

[NextPage]


刘伟冬 花卉系列之二 画布油画 2009

[NextPage]


刘伟冬 园林系列之一 画布油画 2010

[NextPage]


刘伟冬 风景系列之二 画布油画 2010

[NextPage]


刘伟冬 花卉系列之三 画布油画 2009

[NextPage]


刘伟冬 风景系列之二 画布油画 2009

[NextPage]


刘伟冬 花卉系列之三 画布油画 2009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