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发展的历史中,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情况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美术馆活力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中国,与公立美术馆不同,民营美术馆既需要更为健康、专业、有序的发展,也有着多重性质与收藏属性。
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民营美术馆进入大众视野,它们都由民间资本投资运营,与官办美术馆相对应。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与民间画廊几乎是同时诞生的,它们是艺术机构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向,但有着相似的前提,都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化产物。民营美术馆虽然在运营上比较灵活,但没有创新出新的制度和形式,在功能上和传统美术馆一样扮演长期展厅的角色,在内容上则是官方美术馆主流展览之外的补充。关于民营美术馆发展历程的分期,有两个公认的时间点,首先是1990年代,以炎黄艺术馆(北京)、上河美术馆(成都)、泰达美术馆(天津)为代表,这是属于民营美术馆的第一个热点时代,民营美术馆的诞生丰富了美术馆的多样性,让处于体制外的艺术有了更多的展览机会。第二个阶段以今日美术馆(北京)成立的2002年为时间节点,在这时期,还有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先后兴起。与民营美术馆发展的第一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民营美术馆在艺术生态中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比如主动参与艺术生态的建设并积极策划重要展览,它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展览空间,而是发挥了更多主观能动性。同时,现代美术馆的管理制度也在这些民营美术馆中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前期成立的民营美术馆关闭,同时又出现了新面貌的民营美术馆。
尔西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2006年似乎是民营非企业美术馆这一类别确立的时间,在今日美术馆的官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作为一家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民间美术馆,发展方向独辟蹊径,于2006年7月,成功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机构。”现在今日美术馆的介绍中依然有这样的表述:“今日美术馆——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美术馆”。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当代艺术馆也在其官方网站的介绍中表述其“是中国第一家非盈利的民营当代艺术馆”。在这里无意对“谁是第一”展开讨论,而是对所出现的“民营非企业”概念进行讨论。
民营美术馆的多重性质
从性质上讲,民办非企业是一种与官办美术馆相对应的社会服务机构,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是民办美术馆合法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民办非企业在美术馆界有另外的名字——民营非营利,在加上“美术馆”三个字之后,我们会看到很多注册了“民非”的美术馆都称自己为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当然在上文的上海当代艺术馆对自我的表述中使用了“非盈利”三个字,“非营利”与“非盈利”有着是否盈利和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的不同。民办非企业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机构,是一种政府民政机构与文化机构共同认定备案的机构,并且以年为单位接受政府民政机构的年检,主要是审计活动、财务等。民办非企业享受政府的税收政策、免税政策等,与企业相比,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且盈利部分只能用于公益事业,不得用于分红。
大都会博物馆展厅,摄影:杨翠
正是因为“民办非企业”美术馆在性质上的公共性及税收的优惠政策,让越来越多建设美术馆的民办企业开始以美术馆为主体注册民办非企业,除了希望美术馆具备“民营非营利”的名声之外,也希望能够实现名利双收。虽然与一些西方国家对非营利机构捐赠税收的免税幅度上有很大的差距,企业也希望通过民办非企业的税收政策来减少对美术馆投资部分的资金,毕竟在建设美术馆这件事情上,再多的资金都难以稳定地供应和维持美术馆的长期运营。或许因为美术馆自身造血功能的难以为继,或许因为民办企业对美术馆资金投入的年复一年没有回报,一些成立了民办非企业美术馆的企业同时也会成立一家与之对应的文化公司,目的是“合理”利用政策,将赚钱的项目转入文化公司,便于分红。
古根海姆美术馆内的工作场景,大厅俯瞰,摄影:杨方伟
在民办美术馆的发展道路上,民营非营利的性质并非被所有的投资者所青睐,因为虽然取得民办非营利的资质意味着部分的税收优惠,但与藏品的所属权益相比,税收优惠的额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在投资建设美术馆伊始,投资者可以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意向,这或许比成立民办非营利机构所获取的税收优惠要大得多。再者,在美术馆运营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美术馆从业者在评价一家美术馆的优劣时,不再是简单地以是否具备民办非企业的性质为标准,而是以美术馆的良性运营及运营的专业性、学术性来整体评价。2012年成立的龙美术馆,在美术馆介绍中对其性质表述为“私立美术馆”,这样的表述同样也出现在了很多已具备一定收藏规模的个人、企业所创办的美术馆、艺术机构中。这类美术馆与民办非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似乎又回到了民营美术馆的第一阶段——更加强调美术馆的民办性与私立性。当然这并非是指涉所有,也仍有收藏大咖创办了民营非营利美术馆,但藏品是收藏者的藏品,将其展示在民营非营利美术馆中,则是出借方与展览方的关系。
民营美术馆的收藏属性
让我们将目光回到民办非企业的美术馆即民营非营利美术馆的收藏上,不免发现,在美术馆如火如荼的运营中,鲜有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大张旗鼓地发展收藏事业。在民营非营利美术馆的收入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资金收入,二是赞助收入——包括资金与实物,三是作品收入,前两种收入都比较容易理解,作品收入则需要作解释,是指美术馆在展览、活动运行中,艺术家对美术馆的作品捐赠或者是以作品来抵场地成本,这种形式使得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在运营中也不断获得作品收入。而按照民办非企业与企业的核心区别——财务管理和财产分配体制——来看,民办非企业的财产结余只能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依次来看民营非营利美术馆的作品收入,其作品的财产权与物权应属于社会,而不属于其背后的投资企业和个人。以上可能是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在收藏工作中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尔西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如何成为系统性收藏始终是民营美术馆所面临的课题,这一课题与民营美术馆藏品的获取有着直接关系,这也由民营美术馆的收藏属性所决定——私有,即便是私有藏品中的一部分来自于继承,那么这些继承物最初也是通过购买而获取的。换言之,虽然收藏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但收藏品的获取路径只能是购买,而购买的途径除了私下洽购便是通过拍卖获取拍品。如果再加上流通在市场上的优质藏品越来越少,而盯着优质藏品的公、私“大鳄”不断增多,优质藏品带来“僧多肉少”的同时,也带来了价格的水涨船高,这给民营美术馆收藏系列性建设带来了障碍。很多注重主题性、系列性收藏的新兴美术馆也不得不另辟蹊径,找寻极具价值的“冷门”来完成作品的脉络呈现。也有老牌的民营美术馆本身已具备收藏的系列性,在面对稀缺的且具有补足性的优质藏品时,他们不惜筹措重金来完成藏品的获取,观复博物馆便是其中的代表。
大都会博物馆一楼艺术品仓储设备,摄影:杨方伟
收藏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也是民营美术馆收藏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古代、近现代等的“老作品”相比,当下的作品有着价格上的优势,其劣势是对当下作品未来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在收藏当下这一观念的引领下,参与当下成为收藏当下的路径,而如何保证收藏判断的有效,则又回到了美术馆的良性建设中。在收藏当下的过程中,时间将成为最佳的衡量物,因为收藏当下也就是在收藏未来。
不论民营美术馆的性质与收藏属性如何,也不论民营美术馆发展的良莠不齐,它们在公共性的追求上自始至终没有停下脚步,这种公共性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指美术馆的公共性,二是指收藏品的社会性,其中美术馆的公共性中也夹杂着藏品的公共性。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