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承上启下的转型一代:记中央美术学院78级研究生群体

2008-10-30 09:46:23来源:    作者:

   

作者:信佳敏

  1978年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记忆是兴奋、新奇和迷惑的。"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中断了10年的高校招生制度得到了恢复,一批幸运的年轻人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回到了校园。中央美术学院也重整旗鼓,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这一批被压抑了10余年的青年美术家,在这一年重新参与到中国美术发展的潮流之中,背负起中国美术事业薪火传承的使命。

  1978年,53名美术创作及史论研究的优秀学子聚集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人生轨迹。而这条人生轨迹似乎也是那一代美术家的群体命运。"文革"十年,美术界历经了浩劫,文艺政策在这10年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美术家们的思想被禁锢了,他们不得不压抑对艺术真理和真实情感的渴望。而78级研究生们也如同那个时代所有的美术家一样,深深陷入了艺术理想断裂的痛苦之中。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场重大变革即将到来。在美术界,"文革"时期文艺政策对艺术家思想的压制得到解放。高等美术教育招生制度的恢复和建立、各种美术机构重新启动,专业美术刊物复刊或创刊的局面,又为那些渴望探索艺术真理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美术创作进入了全面反思时期,美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革运动蓄势待发。在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中央美术学院78级研究生--这53名饱经磨砺的青年美术家,重新焕发出艺术创作的热情,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姿态重返艺术领域,为当时美术界各种新流派、新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78级研究生们把目光转向普通人的生活和现实中的问题上,创作了大量的乡土写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如油画系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图》,葛鹏仁创作的《青海湖畔》,孙景波创作的《青海湖》、《阿佤山人》,克里木·纳赛尔丁创作的《麦西来甫--欢乐之夜》,国画系刘大为创作的《马背上的民族》、《雏鹰》等。这些作品中,"文革美术"中的英雄形象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纯朴的少数民族和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描绘,饱含了他们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同情和对真实自然形象的崇尚。"文革美术"中高亢的革命激情和乐观精神也随之让位于平静的人生慨叹和苦涩情调,而在这份"平静"背后,蕴涵的是对那个时代遗留的审美惯性和意识形态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78级研究生们笔下的乡土写实主义与学院外的乡土写实主义有所不同,它其中杂糅了更多的学院风格。由于学院一贯的造型传统,还有如侯一民、靳尚谊、钱绍武等一批注重基本功训练的导师执教,因此与学院外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相比,78级研究生们的作品在技法上更为细腻,乡土情调也更为浓郁。而在批判的对象上,除了像学院外乡土写实主义那样对现实和文化提出质疑以外,他们还将矛头指向学院固守的革命现实主义的俄苏模式,从而促进了适合新的写实题材的中国学院模式的形成。

  78级研究生们不仅关注作品中内容和思想性的转变,他们也十分重视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术界的"内容与形式"之争为他们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对形式语言的关注。如国画系李少文创作的《九歌图》、《神曲》,楼家本创作的《华夏魂》、《离骚》,华其敏创作的《世界像一只船》,版画系广军创作的《一夜春风》、《牧马图》,文国璋创作的《金色的记忆》,油画系葛鹏仁创作的《水》、《动物系列--鸡》等。另外,他们还通过举办和参加展览的方式参与到对绘画形式的探讨中来。在1985年由广军起草的"半截子美展",1986年举办的当代油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届油画展,还有同年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八人展等展览中,78级研究生和他们的作品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席位。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发展看,艺术形式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负荷着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艺术形式的探索对美术中内容决定形式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反思,将艺术家的关注点拉回到艺术本体规律上来,从而为新的艺术探索开辟道路。因此,78级研究生们在绘画形式语言探索中做出的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天,中央美术学院78级研究生们在创作、教学、研究、出版及美术活动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国家乃至国际艺坛的中流砥柱,很多人成为了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领域中声名鹊起的当代大师,还有些人在教育和出版机构为美术事业的传承和繁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编辑:正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