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觉醒与超越——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2008-10-27 08:52:43来源:    作者:

   

作者:冯守宏

    摘要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是觉醒与超越文化的完美体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觉醒后,熟练地运用人性化、多元化和文化装饰主义以及新旧糅合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段,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超越性的多元化特点。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  觉醒  超越

    一、焦虑到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以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超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的角色出现的,它为寻找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文化意识形态开辟了新道路。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资产阶级自由派趣味及习俗的反动。现代主义植根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主义兴起是以工业文明为主要形式的时期,现代主义的文化是语言创造,突出本体论和形式主义,崇尚一元。 而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核心之一是“功能主义”,忽视人的情感需求;以减少主义风格为特征,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探索,他们致力于一种非个人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社会特征的设计。然而,现代主义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提到行为主体。功能主义只考虑到人的行为以及生理需求,但没有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基本得到满足,内心的精神向往没有依着之处。20世纪50——6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的逐渐进步,人们生活更加富足。个人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由于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人们在工作之余体力和脑力消耗殆尽。在这样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茫然、困惑和无所适从取代了焦虑和孤独,人的情感从炽热转向了冷漠。W.H奥登称这个时代为“焦虑的时代”,这使人类顿然觉醒产生了改造社会的想法。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代。“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传统、反主流、反政府的运动,对正式的文化进行挑战成为当时的潮流。” [1]朋克主义、嬉皮文化、新女权运动……各种反主流文化浪潮此起彼伏,向一切既定的传统、权威、秩序、体制、观念提出挑战,这种激进倾向几乎弥漫西方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无一例外。随着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这是一个数字信息泛滥、科学技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字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至此,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主义社会。“可见,后现代主义的到来绝不是空穴来风,它与现代主义的区别与断裂是基于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有着完备的社会及文化基础的。”[2] 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是随意的、平面的、无深度的、“快餐化”的、不仅超越、颠覆了文化原有的含义,也创造了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20世纪是一个大震荡、大发展和知识爆炸的世纪,工业革命产生了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是电子革命、信息革命的产物。[3]大众文化的繁荣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市场上因而出现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商品。在经过了一系列现代主义文化僵死的社会模式之后,反主流文化运动开启了大众对文化求新求变的心扉,促使人们提出新的设计文化要求。设计师们不得不使用不同风格针对不同的市场目标,以往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一风格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新的折中主义设计方式开始大行其道,富裕的消费现状也使短期的消费行为日益壮大,过去那种强调长期耐用的设计越来越显得落伍。这是六十年代后期设计风格能够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设计文化应解决人更多层面的需求。因此,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抽象风格已无法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了,于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应运而生。

    二、超越的魅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4]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设计艺术家不再超凡脱俗,而是力图以更为直白的方式来反映个体的思想情感,不再崇尚艺术创造的独立性及原创性。[NextPage]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杰姆逊曾经指出:“‘后现代主义’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60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很特定的领域,那就是建筑。建筑师是第一批系统地使用‘后现代主义’的人,他们的意思是建筑里的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已经死亡了,现在已经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5]

    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杜里( Robert Ven-turi)最早明确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他于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堪称一本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他在1963为自己母亲设计的“栗子山别墅”,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特色的设计。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也是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他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如《今日建筑》(Architecture Today)、《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等,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指出建筑设计的艺术化思维是双重译码。

    在设计手法、语言及表现形式方面,后现代主义设计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总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一)  人性化理念的设计

    人性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审美的基本“法则”。现代主义设计以理性的“机械主义美学”态度来看待设计,反对装饰。但是装饰具有很多感性的人文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人本主义思想,反对机器理性对人性的压迫,因此设计思想带有更多的感性和非理性意识。

    1.后现代主义设计以人文的理念,对设计重新进行解释:功能不是生理的、物理的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设计师的工作应该是在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功能即可以把设计的工作从冷酷严峻的数学公式中解放出来。像艺术家一样,迈入乐观、聪慧、激情澎湃的设计境界。

    2.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运用材料上,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认为材料不仅是设计的物质提供,更是一种感情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设计师是自我涵养和材料共同组合的产物,进而形成一个复杂和谐的设计艺术系统。

    3.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注重情感与爱心,关注人性,反对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强调理性主义,提出形式应服从于功能,功能与结构的结合也必须要有逻辑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设计对感性精神价值的追求多于对理性价值的追求。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者主张以“游戏的心态”来处理作品,大量地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历史性娱乐性和幽默感的装饰,甚至是卡通形象。希望通过通俗化的设计将轻松的人文精神融入生活。

    (二)多元化理念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对单一,抨击现代主义设计的“金科玉律”原则。主张设计形式多元化,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消费需求。这与现代主义设计标准划一、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一体化的方法原则有着显著的区别。

    1.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已完全认识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和千差万别的人文思想,人们对当代设计文化的需求已难以相同,人们心底的隐喻性在弘扬多元的社会大舞台上显露无余。设计的多元化适应了大众的需求,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特征的阶段性表现。

    2.后现代主义设计大量象征性符号在设计中应用,使原来千篇一律风格的设计品越来越具有双重译码艺术。双重译码艺术手法将不同的风格揉于一起,将传统文化特色和大众通俗的设计语言并用,设计品更贴近生活和大众。以此更刺激了消费者,鼓励了设计师的创作激情。[NextPage]

    (三)绿色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重视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任何设计都应适应环境,又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需要。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被视为后现代主义设计者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它既是一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种设计技巧的天才发挥,也是一系列新技术指标的集成。它有着三个“RE”规则--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即“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能三原则”。绿色设计让后现代主义设计更加具亲和力。

    三、结语:后现代主义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确定性、差异性为标志,一扫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元话语,形成自己的语言游戏规则。再没有任何一种权力话语或权力中心,可以垄断控制思想探索和精神自由,也没有任何一种新观点或学说可以定为一尊,而无视其他观点和学说[6]。由上论述可知,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出的觉醒性和新的价值选择性,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它主张审美与生活同等对话、消解权威与中心、解构“金科玉律”的理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者万万不能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展示了世界的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多极化倾向和设计艺术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2页

    [2] 华丽《.浅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独特关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2~23

    [3] 翟宗祝.《蓝色画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113页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7页

    [5]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9页

    [6]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中国音乐,1994,(3):40


    作者简介:冯守宏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杨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