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潜“规则”学术界之:学术界的灰色角落

2008-07-22 09:13:23来源:    作者:

   

作者:林其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潜伏于表象之下的隐性游戏规则。在官场、娱乐圈、足坛、教育界等许多行业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潜规则”,学术界也未能幸免。

    只不过学术的 “潜规则”更“潜”、更隐蔽,这主要是因为它披上了 “学术”的神圣外衣。

    学术“潜规则”大观

   “潜规则”之一:学术剽窃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薛小怀抄袭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丁杰的毕业论文《TiAl基合金与钢的连接》。两年后,有人告诉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教师杨军,《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30卷专辑)发表了一篇题为《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的论文,杨军是第二作者。杨军很诧异,因为自己并没有参与到相关研究中,而当看到第一作者是薛小怀时,当即跑去质问薛,“薛小怀对我一笑了之,我们没有争吵。”

    2005年8月,杨军一纸诉状将薛小怀告上法庭。杨军诉称,薛小怀的《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不仅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而且该文为薛小怀以同一内容第四次发表文章,属于一稿四投文章。2007年3月20日,法院判决薛小怀在《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上刊登更正启事,为杨军消除影响,但3986元的诉讼费用,薛小怀只负担100元,其余的3886元都由杨军承担。

    自从发现了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后,除了坚持诉讼,杨军也没有停止过举报。从2005年5月31日开始,杨军先后向上海交大材料学院焊接所、上海交大材料学院、上海交大信访办公室、上海交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等部门,数十次反映、举报,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

    今年4月28日,杨军同时收到了上海交大人事处的“聘用合同终止告知书”和材料学院“关于人事聘用关系到期的通知”。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杨军事件再次触及到国内学术界的痛处——无处不在的学术剽窃,似乎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潜规则”之下,如薛小怀者,傍上名师,有了依靠,纵然面对杨军的剽窃指责,却可以安然无恙;而试图冲破“潜规则”者如杨军,则诸事不顺,举报被“淡化处理”,评副教授无门,直至被学校终止聘用。

    抄袭一直是学术界的痼疾,2007年,复旦大学发生三起学术抄袭曾经震惊全国。而这一次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奇异案件更让人震惊。

    “潜规则”之二:学术和金钱“联姻”

    近日,海南某媒体的一则报道将一家杂志收钱发教师论文的黑幕彻底揭开,“潜规则”随之浮出水面。报道称,日前,海南省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评职称,向海南教育期刊社旗下的《新教育》编辑部主任董某交了钱欲发表论文,他们的论文却被发表在了“克隆”的2008年第2期《新教育》上。“克隆”期刊上的论文被认定为发表无效。

    海南教育期刊社旗下的《新教育》出现“克隆”版面,实际并不奇怪。眼下,由于学术体制的不健全和职称体制不完善,想发表论文得先交版面费,这已不是秘密。与一些贪图私利或照顾所谓关系的学术杂志社,在正刊不足的情况下,扩充所谓的“专辑”、“增刊”等容纳之相比,《新教育》出现“克隆”不过又是一个龌龊花样而已。

    “潜规则”之三:考试舞弊

    1月,一则“惊爆08考研舞弊事件”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发帖人称,郭晓是一名参加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并拍下照片后,准备将照片通过邮件发给李姓导师,结果却误发到发帖人的邮箱。发帖人以此推测当事考生和教师涉嫌串通舞弊。据了解,这张照片所拍的答卷就是今年某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考试的答题纸。学校证实,郭晓确为今年报考深圳某大学的考生。该校负责人称,一定会深入调查。[NextPage]

    发错邮箱的考研舞弊案只是揭露了考研“潜规则”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还有多少考研“潜规则”在默默运行呢?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不是就有一名武汉籍博士生因贿赂教授被判入狱6个月吗?媒体不是曝光过女学员用肉体与教授交换考研答案的丑闻吗?如此“潜规则”语境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更是给公众留下了怀疑空间。

    “潜规则”之四:谎言共同体

    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集体遭遇“滑铁卢”。

    这场拍卖中,“天价王”张晓刚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广义、蔡国强等一向被国际市场追捧的艺术家大多遭遇挫败,仅以估价或略超估价成交。而在刚刚结束的6月30日伦敦佳士得的“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58件拍品中仅有2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一件张晓刚的《父亲和女儿》因90万-150万英镑的超高估价再次遭遇流拍。

    “‘天价王’作品公开流拍的原因很可能是韩国或东南亚的买家前两年买了这些艺术明星的作品如今对媒体上所谓虚高的价格信以为真拿出来套现由于没有和幕后炒作的庄家沟通好没人护盘结果酿成了流拍。”艺术评论家朱其说。

    针对今年4月底,刘小东《温床NO.1》以5100万元拍出内地油画最高价,朱其却不以为然:“明显是在‘假拍’,这个作品一出场就以3800万高价起拍,但是竞争并不激烈,9次叫价就有人通过电话出价5100万元。”就此,朱其指出,这种艺术拍卖在时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中比比皆是,是大家都不愿捅破的一个骗局——“天价作局”。

    “潜规则”之五:教授道德危机

    2月,自认遭到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恶意批评,北师大教授季广茂在自己博客上发表近10篇文章予以攻击,文中使用“做回畜生”、“屁眼教授”这样的词语。此事已在学者和网友中引起广泛关注。但季广茂告诉记者,自己的确言词过激,但“一看到钟华的文章,感性的我立即占了上风”。

    当“打假斗士”们在学术界险遭公开的肢体冲突以后,学术批评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已经成为了“学术挑衅”,变成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批评变谩骂,论争变打架,学术的尊严在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的挤压下已经斯文扫地了。季教授为了“有力”地回应钟文的“挑衅”,甚至自称要“做回畜生”。很显然,在“畜生”和“屁眼”的暴力秽语中,学术还能保持自身的尊严吗?这样的情况之下,谩骂甚至聚众斗殴恐怕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潜规则”之六:科研经费的滥用

    2007年,南方一家媒体披露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一个项目的研究经费批下来后,并不能全额到项目组手里,还要被单位逐级“扒毛”,扣管理费、仪器设备耗损费等,一个20万元的课题,最后到项目组手里也就剩下10多万元。有些课题负责人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声望,不断地争取项目,成为“项目老板”,直接从项目经费中提成5%,当作是个人所得。对项目评审,往往也是科研经费分配的重头戏,要供前来评审的专家吃喝玩乐,结束时每人再送点纪念品,有的直接送钱作“辛苦费”,这样项目评审自然也就没有通不过的,而且下一次才有机会争取得到项目。

    旁观者清

    可怕的学术“潜规则”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现实却与此相反,抄袭、剽窃、参与舞弊……一系列的学术事件正在撼动学术的神圣。

    之所以学术界会出现“潜规则”,理由很多,首先是趋利意识,市场经济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创造了追求财富的意识。而追求财富也成为学术界的追求,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授不好好呆在学校里,却跑到一些地方,为地方政府论证某个项目。在趋利的意识下,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气氛,倘若不能很快出成果,那么便只能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这就直接败坏了学术界的风气。其次是体制问题。目前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个别部门和个别人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审批权和分配权,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潜规则”。第三,一直到现在,我们对学术界的“潜规则”依然缺少一套有效的事后追罚机制,比如“汉芯”造假,当事人利用学术造假骗取上亿科研经费,却没有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行骗所得利益和一旦揭发后所得的惩罚不成正比,让更多的人开始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潜规则”之下,由于一些人都是这种“潜规则”的收益者,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维护”这种潜规则,那些破坏“潜规则”的反而被排斥,这就使得显规则被“潜规则”打败。学者的良知与信用,学问的神圣与价值,正在一点点被“潜规则”所吞噬。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学术“潜规则”所带来的腐败,最终将破坏我们这个民族的科学精神。


   (编辑:杨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