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泉
抽象美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征,抽象石有可能成为世界观赏石的发展方向,风姿卓绝、美妙绝仑的雨花石以其浑然天成、千变万化的线条和绚丽斑澜的色彩,展示出独具魅力的抽象美,堪称抽象石之佼佼者。孔尚任在《六合石子》一文中写道“摩挲五色光,遐想文字祖”。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过,雨花石是抽象艺术的始祖。已故著名作家艾煊先生在《石趣》一文中说:“雨花石,是无言的世界,也是无声的天籁,凝视、注视它如细读抽象派的画,如听朦胧派的诗”。北京画家苏晖先生在参观雨花石展后,激动不已地写道:“雨花石展真是一个造型、色彩的艳丽的世界,是抽象画派的参照园地”。雨花石的抽象美正被越来越多国际收藏家所重视和青睐。发现和研究雨花石抽象美将有力地推动“让雨花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雨花石”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是解放思想,放眼世界,与时俱进,跟国际赏石活动接轨的需要。
一、抽象雨花石研究的现状
抽象雨花石始见于1989年8月香港嘉宾出版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雨花石珍品集》。编者将不属于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类的雨花石归到抽象和奇巧类。1994年9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文物鉴赏丛书之一《雨花石鉴赏》,专论了雨花石的抽象美,这是笔者所见最早的资料,作者刘水先生当为研究雨花石抽象美的始作俑者。作者受毕加索立体画派和丰子恺漫画的启发,认为雨花石的抽象是通过夸张具体形象,表达艺术的意象。他写道:“所谓‘抽象’,是在客观‘象’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夸张,融进作者主观的‘意’,再表现在作品的‘象’上。用术语就是意态的物象化;这后一个‘象’是把前一个‘象’象征化了,意念化了,而且艺术内涵更深广了,能引起读者或观者的丰富想象,达到高层次审美效果。”1995年11月,南京出版社出版了池澄先生的《雨花石谱》,全书仅有“抽象雨花石,妙不可言”等类似的几句话。1996年5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贝芝泉先生的《雨花石珍品赏析》,书中专门谈到抽象雨花石,他认为抽象石与形象石同等重要,妙在天然,抽象石要充满律动,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提炼和反映。这是哲学上的抽象定义。书中列举的《大海的韵律》和《田园赞歌》两枚抽象雨花石,从严格意义讲,不属抽象石。相反,他的《绿野仙踪》、《七彩梦幻》却是真正的抽象雨花石。之后,上海的蔡畦发表题为《用艺术美欣赏雨花石的具象与非具象》(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按照抽象艺术表现形式,将抽象雨花石分为半抽象和纯抽象。新世纪初,南京、上海、六合、仪征等地的雨花石收藏者也断断续续地收藏了一些自认为抽象雨花石,多数是风马牛不相及,难登大雅之堂。
上述现状表明,对雨花石抽象美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亟待深入和提高。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雨花石中蕴有大量的抽象图案,鉴别它需要收藏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然而,当前雨花石收藏界对雨花美学尤其是抽象美的研究并未引起重视。具有抽象美鉴赏能力的收藏者凤毛鳞角。一些资深的雨花石收藏者仅凭“奇、怪、梦、幻”等自我感觉来收藏抽象雨花石是不够的,更需要用抽象美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提高对雨花石抽象美和艺术美的鉴别力,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雨花石收藏家。
二、抽象雨花石及其抽象美的概念
抽象与具象是一对范畴,抽象是对具象的提练、概括和升华。一般的人把形式上怪诞或者看不懂的艺术,统统称之为抽象,那是不够确切的。抽象的目的是表现美的法则,抽象派和抽象美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所谓抽象美,是指不反映具体物象轮廓或不产生关于特定、具体的物象联想的抽象形式给予人的美感。抽象美被广泛运用到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所有艺术领域,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以悠扬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多姿多彩的调式,丰富和谐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有机地交织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是音乐的抽象美。中国的草书就是典型抽象艺术,通过笔墨字体线条的粗细、长短、大小、肥瘦等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如象怀素的狂草,尽情挥洒,变化多端,充分激越的情感,有横扫千军之势。他的《自叙帖》行笔流畅,气势宏大。西方抽象派是将抽象美发挥了极限,形成的一个流派。他们将绘画中的线、色、形,不用来反映具体物象只用它们来造成视觉上的娱悦感,就是一种抽象的形式美。它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离经叛道,强调艺术的直觉性、音乐性、意象性。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偏重于情感的表现,或谓之为表现的、抒情的、生理形态的、直观的、感性的、主观的和热烈的;一类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偏重于形式的创造,谓之构成的、几何的、建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及冷静的。抽象理论主要源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里的精神》;蒙德里安的《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康定斯基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即兴》;蒙德里安《红、蓝、黄的配合》、《百老汇低音连奏爵土乐钢琴》。抽象绘画影响力极深,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
从蒙德里安的《树》系列和毕加索的《牛的变形过程》,可以看到,他们的绘画作品从具象走向抽象的演变过程。我国园林艺术的叠石造山,也吸取自然山水的抽象美的再创造。大家熟悉的明代书画家米芾拜石,大概是由于观赏石的抽象美激发了他的灵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也是太湖石鉴赏标准的抽象美。雨花石作为观赏石中的一种画面石,纹多、色丰、质奇的有机组合成五光十色的图案和勾魂摄魄的形姿,震憾人心,其中很多可以从抽象美的角度来欣赏。所以,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过,雨花石是抽象艺术的始祖。因此,我们欣赏雨花石的抽象美,就是对石面上不形成任何具体图案的线条、色彩、质地有规律或无规律组合的形式的客观反映的美感。
三、雨花石抽象美的表现形式
1、质地美 造物必观其质。造型艺术的材料质地,能够以其独特的语言沟通观众的情感,使自身具有一种表现力。欣赏雨花石,也不能够忽视石质,就如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特点的形成是由不同质材所决定的。雨花石就质地而言,从大的方面分,有粗、细两类。粗石称死石(多为卵石),细石谓活石(多为玛瑙质地)。由于雨花石中活石较少,历来受到收藏者的重视。先辈及近现代多数收藏家认为细石好于粗石,他们的理由是自古代以来,就用“天生丽质”比喻少女肌肤之美;以“玉质天章”说明玉的空灵之美。甚至连专业雨花石博物馆的资深人员也对笔者说,雨花石玩的就是玲珑剔透。而南京雨花石收藏家刘水先生却认为,雨花石质地细者如江南丝竹,粗者如京韵大鼓,各有所妙。这一观念渐渐被有识之士所接受。我认为,抽象美除了粗细各有所长外,关键是看质地与石面的内涵协调是否得当。活石中的水晶、玛瑙、蛋白浸入水中忽闪灵动梦幻之感觉,耦冻的雨花石有朦胧美,水晶的雨花石有清澈见底的透感,这固然是细石质地本身的抽象美,但不能就此否认粗石的抽象美,就象水黑画要在宣纸上写就,而在粗布上就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西洋油画必须在粗布上绘制才显出其风格。所以,我们不能厚细薄粗。粗石质地本身散发出粗犷、浑厚的野性,加之石面上浓艳的色彩,风格一致,其观赏效果非一般细石所能比拟。
2、线条美 雨花石古代称之为“纹石”,乡村农民也叫这类石头为“转子石”、“丝纹石”。纹是呈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抽象美的载体之一,在绘画上叫线条,它是由点 连接而成,线条是造型主要手段。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吴带当风”,说明吴道子勾勒人物形象的线条的美感。毕加索、蒙德里安的画很注重线条的运用,视线条为生命之魂。因而,观赏石界也把线条美作为鉴赏的依据之一。雨花石上纹理的研究受到历代收藏家的重视,民国时期的收藏家王猩酋、张轮远分别在《灵岩石子记》和《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专论了雨花石的纹理,分为四大类二十种形状,得出“纹越多越好”的结论。今人对纹理研究者,比较有影响是刘水先生和池澄先生,他们在充分肯定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池澄认为“纹多善,不多也善”。刘水认为“线条不在多,也不在少,而在于奇妙”。池澄先生在“纹越多越好”的基础,根据赏石实践得出“纹越少也好”,把纹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没有把好的原因讲清楚。刘水先生用“线条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奇妙”揭示出线条本质的内涵,比池澄先生研究更深了一步,但只回答了线条多少问题的一个方面,其余如长短、粗细、曲直等没有深入研究下去。研究表明,雨花石石面上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组合起来,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 造成强烈的印象,兴奋、紧张、害怕、舒畅、回味、久看不厌,令赏石者得意忘“线”,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线不能言最可爱的境界,这就是线条的抽象美。因此,抽象雨花石的线条不在于长、短、粗、细、曲、直,而在于线条的形态和组织能不能够构成表意形体,表达审美个性、情绪、修养和功力,给赏石者一种形体上的美感和愉快。
3、色彩美 色彩斑澜是雨花石的一大特色,是其它观赏石无可媲美的,确实是抽象画家参照的园地,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民国雨花石收藏家王猩囚作出“色为雨花石第一要素”的定论,说明色彩在雨花石品赏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以“拗色”形容雨花石色彩天然组合的不可思议。与王猩囚同时代的雨花石收藏家张轮远先生依据色与质、色与纹、色处位置、色的主从关系将雨花石色彩分为五类十色。当代的刘水先生在论述雨花石色彩美时,希望收藏者们要把握色相、色度、明度、色调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贝芝泉先生认为:“复色优于单色,色彩愈多,配合得当,就愈好”。提出色彩美的两点要求:“一是要求色调必须明快亮丽;二是要求色与色之间反差强烈。”池澄先生提出收藏家追求的“艳色、复 色、稀色、拗色、内透色、冷色、鬼色”等七种色彩。
上述诸家研究雨花石色彩各有侧重,张轮远先生研究色彩的分类,逻辑性强。刘水先生讲究色彩的和谐美。贝芝泉先生强调色彩对比强烈的动感。池澄先生研究“七色”着重的个人感受。
赏石中雨花石的色彩虽然比较多,但比较杂乱无章,没有美感。通过抽象雨花石的色彩的研究,关键在于找到构成色彩美的规律,形成美感。“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在绿叶红花或其他无数物象中发现了红与绿色彩的抽象关系。当前雨花石收藏界有三种色彩观有失偏颇,应当纠正:一是寻觅雨花石强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二是色彩的稀少弥足珍贵;三是色彩越多越好,甚至拗色好。我认为,第一种观念,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但千万不要忘记“浓装淡抹总相宜”,太艳了就显得俗。第二种观念,虽然物以稀为贵,但没有内容一览无余。第三种观念,复色优于单色,如果杂乱无章,不能够表意,身价终究不高。
由于抽象雨花石色彩中的红、黄、蓝、紫、绿、金、银等色彩各具其妙,色相、明度、纯度、冷热及面积大小的对比与统一,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使之达到夸张和象征的意境,使主要形象更显突出。因此,雨花石的色彩美,不在于色彩的多少、浓淡、纯杂、冷暖、对比强烈而刺激,而在于色彩的有机组合,表现表意的形体,给人容积、实质、永久性及有节奏的美感。
鉴赏抽象雨花石色彩美,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对比色之间,色块大小相差较大,形成强烈生动的效果,但色块之间要有中间色调加以联系,使石面色彩保持均衡协调。二是石面色彩的明暗冷暖要有适当的层次变化,峰回路转,立意深刻,引人入胜。三是石面的主要色彩应在不同部位反复出现,对主色彩起呼应作用,使石面色调格外丰富,加强主题的表现。四是同类色宜用于色块大小相近的地方,可引起和谐清纯的美感。五是石面色彩不是越多越好,太多太杂,不易求得和谐和简明。
四、雨花石抽象美的内涵
1、情感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从认识论角度,情感的迸发是建立在感知和联想的基础上。同样,雨花石等观赏石一旦被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就有可能引起我们联想,唤起心灵深处记忆,引发情感波浪,最终喜爱上雨花石。以情感人是艺术品的成功切入点,同样适用于天然艺术品。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一书说,“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陆放翁抚石吟诗:“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因此,抽象雨花石吸引人,感动人,让人喜爱,就是抽象中蕴含有令赏石者引发情感波澜的美的通感。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美,而艺术的美首先是情的美。明画家祝允明的“情之喜怒哀乐”是情感的注脚,寄情山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著名心理学家阿思海姆认为,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各种心理因素充分活动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力的结构,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皆有各自不同的力的结构。所以情感在具象和抽象作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梵高画的内涵不正是通过那炽热的色彩、笔触传达出来的吗?大山人的枯枝秃笔,使你感染的不也是满腔的悲愤激情吗?赵无极的抽象画,有的满幅是通红,只是极小角是鲜黄,却给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感觉。天为艺术的抽象雨花石,赏石者通过感知石面图案,引发联想,获得美的享受。联想越丰富,感受就越深刻,审美的情调就越高,而联想和感受深浅是由赏石者的文化素质所制约。因此,雨花石抽象美的情感是石面上组成抽象审美经验诸要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达到的审美愉悦。 [NextPage]
2、节奏
赏石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雨花石起伏的线条让你的眼光紧盯着不放,或者色彩组合让你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悠久自得,这样的雨花石才叫人过目不忘,拍案叫绝,回味无究。这种线条的一波三折、起伏和色彩的强弱交替就叫节奏。所谓节奏,它是人的生命、艺术生命和客观世界诸事万物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节奏与旋律是情感与理性之间的调节,是一种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节奏和韵律都离不开一定的比例关系。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强调:“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节奏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对建筑物体节奏分析:一柱一窗地排下去就像柱窗的2/4的拍子,若一柱二窗地排 下去,就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园舞曲,若是一柱三窗的排列就是柱窗窗窗4/4的拍子”。节奏分两类:一类是机械秩序,单纯齐一;一类是表现量比关系的节奏,物象近大远小等。许多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就是剪辑画面形成强烈节奏感。音乐中的节奏是靠时间的长短和声音的强弱来表现的。没有节奏的作品是没有美感的。
抽象雨花石中的节奏是视觉节奏,是一种力度和速度、线条、色彩的运动状态,它体现在画面上的线条和色彩、质地的组合的轮廓走向或行云流水或山摇地动,或星星闪烁等引起视觉上节奏的快感。抽象图案形式,其线条的长短曲直,色彩的冷暖明暗,笔触的刚柔收放,构图的疏密开合,其中都是富有节奏感的。不同节奏,能够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人的视线随着石面线条、色彩的变化而运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3、章法
叠石造山,很讲究整体部局,观赏石石面美不美, 重点在构图美不美。构图即章法,一般分为起、承、转、合。构图美不美,关键在于置陈布势。两军相峙,重在布阵。奕棋讲究围势,音乐分乐章,故事有情节,通过内在的逻辑和形式结构的变化,营造一种气势,吸引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构图中最基本、最关键、起决定因素的是平面分割法,就是整个画面的面积安排和处理。构图的面积巧妙安排,也就是看色块、线条的组织,它将决定气韵生动。例如,罗丹完成巴尔扎克的雕像时,有三名学生啧啧称赞雕像的双手,他们说仅凭这双手,就足以使罗丹名垂史册。正值此时,罗丹拿起斧头,砍掉了雕像的双手,对惊呆的学生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已经没有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可以这么讲,一件真正的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同样,欣赏抽象雨花石几何图案时,也应该从整体和结构上来把握。例如,一眼看上去,雨花石石面整体美不美,线条、色彩安排和组合能否充分表现一种主题。实践中,一些自认为是珍品的雨花石,要么是色彩搭配不和谐,要么是结构不合理,真正符合黄金分割定律和九宫数律的构图是稀少的。如有的石面分割均匀,对比差距较弱则给人平易、松弛及轻快感觉;反之,予人强烈、紧张、严肃、惊险及激动等感觉,石面上的章法,除了石面上的形象轮廓,还应包括色彩、浓淡、位置等因素,做到“虚”与“实”相结合。说得具体一点,图案要做到变化与均衡、对比和呼应、量比适中、节奏与韵律的多样与统一,才能使石面的气势宏大,主题突出,形象成立,意境深远。
4、境界
雨花石收藏者讲得最多的是意境,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因而受到雨花石收藏家们的重视。王猩囚云:“画中有诗,是弄石大意”。张轮远先生参照司空图的《诗品》,把雨花石的意境分为二十四种,归纳起来不外乎雄浑和优雅两大类。当今雨花石界中有人认为池澄先生从赵继恒“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的诗句中得到灵感,围绕“趣”字,提出雨花石“古趣、仙趣、雅趣、游趣、童趣、诗趣、幽趣、天趣”的观念是意境美研究的继续,笔者不敢苟同,认为属于 情趣研究。即使勉强算作意境美的研究,其格调不也高。凭心而论,真正意义上进行专论研究的应推刘水先生,他在《雨花石览赏》意境美专论中从审美的角度讲得比较详尽。他肯定意境美的审美特征就是物我两通、物我两忘、物我统一,批评了把梦、影、幻、气作为意境美特征运用到雨花石鉴赏中的做法。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指出了雨花石的意境美与艺术作品的意境美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对于赏石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综合所上,王、张雨花石的意境研究主要是从绘画、历史文化、个人感受来研究的,刘水先生意境研究带有唯物思辩的味道,更具有说服力,但对意境中的格调研究不够。我认为,雨花石的意境是由石面上形、神、情、理的互相渗透、制约中产生的美感,分“心灵对印象的渲染,感觉形象”、“活跃生命的传达,艺术生命”、“人格精神的展示,最高灵境”等三个层次。
赏石无定式,但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积极实践和探索,就能够提高我们的赏石水平,开创抽象雨花石研究的新局面,为繁荣雨花石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杨帆)